芳香环、卤素等。出现负化学位移指的是核磁共振(NMR)谱中某些基团的信号出现向低场方向移动。这通常与电子密度高、对质子的屏蔽效果强的基团有关,例如芳香环、卤素等。具体地说,一般来说苯环、取代苯环、酮、酰胺、酰氯、硝基、三氟甲基等基团会表现出负化学位移。
核磁共振谱中区分伯仲叔季碳的方法是看化学位移。DEPT谱,又称为无畸变极化转移技术,是一种碳谱核磁共振谱中的一种检测技术,主要用于区分碳谱图中的伯碳、仲碳、叔碳和季碳。磁各向异性中的顺磁屏蔽效应使碳核的核磁共振倍号大幅度移向低场,碳原子杂化决定位移值。
化学位移(单位为ppm)揭示了氢原子的类型;积分值表示氢原子数目的比例;耦合常数(单位为Hz)揭示了质子间的联系。有机化合物通常由C、H、O等元素组成,1H NMR谱图能提供待测物中几乎所有氢原子的信息,如同分子的“放大镜”。
DEPT谱,即Distortionless Enhancement by Polarization Transfer,简称无畸变极化转移技术,是碳谱核磁共振谱中的一种关键检测手段,主要目标是帮助区分碳谱图中的碳原子类型,包括伯碳、仲碳、叔碳和季碳。原理上,碳谱与氢谱相似,都基于化学位移,且通常以TMS作为碳谱化学位移的基准。
化学位移范围大:0~300 ppm,是NMR谱的20~30倍 。掌握碳原子,特别是无H连接时的信息,确定碳原子级数。容易实现双共振实验。准确测定驰豫时间,可作为化合物结构鉴定的波谱参数, 帮助指认碳原子。
DEPT谱(Distortionless Enhancement by Polarization Transfer),又称为无畸变极化转移技术,是一种碳谱核磁共振谱中的一种检测技术,主要用于区分碳谱图中的伯碳、仲碳、叔碳和季碳。碳谱与氢谱的基本原理相同,化学位移定义及表示方法与氢谱一致 。
NMR技术在化合物鉴定中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对于有机合成中的有机结构测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NMR数据是判断结构和纯度最直观和最准确的证据,但解析NMR的人的经验和知识也影响着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将深入解析1H, 13C, DEPT, NOE, COSY, HSQC, HMBC, 29Si, 19F, 31P等NMR谱图中表达的结构信息。
核磁共振(NMR)是指自旋量子数不为零的原子核(比如1H、13C、27Al、29Si等)在静磁场(B0)作用下,核自旋能级发生塞曼能级裂分,其能级差为:ΔE=?ω0,若对该体系施加一个垂直于静磁场方向且能量等于相邻能级间能量差的射频场(B1)时,核自旋能级间产生共振跃迁的过程。
其中,NMR的阐述尤为深入,不仅涉及了1H和13C NMR,还包括了15N、19F、31P和29Si NMR等广泛使用的核磁共振技术。
NMR实验的类型丰富多样。最常见的一维1H谱和一维13C谱用于基本的结构解析,而二维实验如COSY、TOCSY、NOESY、HSQC、HMBC等则能揭示更为复杂的分子结构关系。此外,NMR还可以测量物质的纵向弛豫时间和横向弛豫时间,对物质的动态性质进行研究。在NMR信号产生过程中,能量吸收和磁感应是两种主要的机制。
复杂结构样品可以做DEPT 90和DEPT 135谱,配合常规氢谱、常规碳谱求解结构。一般样品只需做一个DEPT 135碳谱,它能够包含了DEPT 45谱的信息。CH与CH3的鉴别可以通过1H谱δ值、峰形和积分、13C谱δ值、HH-COSY、CH-COSY等实现。
核磁共振(NMR)是指自旋量子数不为零的原子核(比如1H、13C、27Al、29Si等)在静磁场(B0)作用下,核自旋能级发生塞曼(Zeeman)能级裂分,其能级差为:ΔE = ω0,若对该体系施加一个垂直于静磁场方向且能量等于相邻能级间能量差的射频场(B1)时,核自旋能级间产生共振跃迁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