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酚酞的变色范围是pH值为8-10:只有溶液的PH在8-10之间时候才会显红色。石蕊的变色范围是pH值为5-8。
2、结构:一般分为酸碱指示剂、氧化还原指示剂、金属指示剂、吸附指示剂等。常用它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滴定分析中用来指示滴定终点;环境检测中检验有害物。变色范围:可见溶液的颜色是在从pH=pKHIn - 1到 pH=pKHIn + 1的范围内变化的,这个范围称为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即变色域。
3、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石蕊:变色范围是PH5点8至8点0,由红色变为蓝色,。甲基橙:变色范围是PH3点1至4点4,由红色变为黄色。酚酞:变色范围是PH8点2至10点0,由无色变为红色。甲基红:变色范围PH4点4至6点2,由红色变为黄色。
4、高中化学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甲基橙、石蕊和酚酞等变色范围如下:甲基橙:变色范围1~4,在这个变色范围内显橙色。小于1时显红色(酸色),大于1时显黄色(碱色)。甲基红:变色范围4~2,在这个变色范围内显橙色。小于4时显红色(酸色),大于2时显黄色(碱色)。
1、甲基橙是一种有机合成颜料,其主要成分为二乙基氨基苯基甲酮。甲基橙被广泛使用于化学实验、染色和细胞计数等领域。它的显色原理是在弱酸环境下,甲酮结构发生开环反应形成染料,并且和胶原蛋白发生反应而呈现出橙红色。然而,甲基橙也存在一定的毒性,特别是在高浓度、长时间暴露的情况下。
2、英文名称:Methyl red (直接翻译就是 甲基红)英文别名:2-(4-Dimethylaminophenylazo)benzoic acid;4-Dimethylaminoazobenzene-2-carboxylic acid;Acid Red 2 (太长 太复杂了)甲基橙 中文别名:金莲橙D;对二甲基氨基偶氮苯磺酸钠;4-{[4-(二甲氨基)苯]偶氮}苯磺酸钠盐。
3、石蕊(C7H7O4N)n):石蕊本来是一中颜料,固体时呈蓝色,溶于水呈紫色,其变色PH范围为5--8,遇酸变红,遇碱变蓝。3,甲基橙(C14H14N3NaO3S):在PH小于1时会变红,PH大于4时变黄,所以甲基橙比较适合检验强酸性或强碱性的溶液。
4、Fe(Ⅲ)被还原完全的终点,用钨酸钠(也可用甲基橙、中性红、次甲基蓝等)溶液来指示。当无色钨酸钠溶液变为蓝色(钨蓝)时,表示Fe(Ⅲ)已还原完全。
5、甲基橙被氧化剂氧化破坏了甲基橙分子的结构,主要就是破坏了原来分子中的显色基团,因此实验做到后面溶液会变成无色。另外,高锰酸钾,氯水等氧化剂也可以使石蕊指示剂褪色。
6、上述原则是基于视角角度,心理学研究证明:当溶液颜色由浅变深时易被观察 到,反之则不易察觉,从而造成滴过量,产生误差。

甲基橙极性大。根据相似相溶原理,亚甲基蓝较甲基橙易溶于极性小的流动水中,所以亚甲基蓝流动快。甲基橙1份溶于500份水中,稍溶于水而呈黄色,易溶于热水,溶液呈金黄色,几乎不溶于乙醇。主要用做酸碱滴定指示剂,也可用于印染纺织品。
亚甲基蓝先被洗脱下来,而甲基橙后被洗脱下来,原因如下:物质与吸附剂之间的吸附能力大小既与吸附剂的活性有关,又与物质的分子极性有关。分子极性越强,吸附能力越大。由于亚甲基蓝的分子极性大于甲基橙,因此亚甲基蓝先被洗脱下来。
用极性小的溶剂(如乙醇)洗脱时,亚甲基蓝流出最快,先洗脱下来,而甲基橙的流动缓慢。用极性大的溶剂(如氨水或者水)洗脱时,甲基橙流出最快,先洗脱下来,而亚甲基蓝的流动缓慢。物质与吸附剂之间的吸附能力大小既与吸附剂的活性有关,又与物质的分子极性有关。
可以用以下方法:亚甲基蓝极性小于亚甲基橙,根据相似相溶原理,亚甲基蓝较亚甲基橙易溶于极性小的流动相,亚甲基蓝就可以流动了。
甲基蓝(Methyl blue):甲基蓝是亚甲基蓝的结构类似物,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作为其替代品使用。 甲基橙(Methyl orange):甲基橙在一些实验和工业应用中可以替代亚甲基蓝。 亚甲基绿(Methylene green):亚甲基绿也是一种类似亚甲基蓝的染料,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替代亚甲基蓝使用。
看你先用什么做洗脱剂了。如果用乙醇就是先亚甲基蓝,如果是氨水或者水(也就是极性比较大的溶剂)那就是甲基橙先下来。因为它们极性不同。
在酸碱滴定中,甲基橙作为一种酸碱指示剂,其作用原理主要是利用自身在不同pH环境下会呈现出不同颜色的特点来指示滴定终点。甲基橙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其在溶液中的存在形态与溶液的pH值有关。在pH小于1的酸性环境中,甲基橙呈现红色;而在pH大于4的碱性环境中,甲基橙则呈现黄色。
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是以磺酸钠盐的形式存在,在酸性溶液中转化为磺酸,这样酸性的磺酸基就与分子内的碱性二甲氨基形成对二甲氨基苯基偶氮苯磺酸的内盐型式(成对醌结构),成为一个含有对位醌式结构的共轭体系,所以颜色随之改变。
碱性变色:当甲基橙接触到碱性物质时,芳香环会发生变化,导致发色特性发生变化。这使甲基橙变为浅色或淡色。
1、甲基橙是一种有机碱,在水中存在一个电离平衡。酸性条件下会电离生成红色离子(醌式),碱性条件下会电离生成黄色分子(偶氮式)。这也是甲基橙用来做酸碱指示剂的原理。
2、黄色。甲基橙在碱性溶液中呈黄色的原因是在碱性条件下,甲基橙分子中的苯酚基团(-OH)与氢氧根离子(OH-)结合,形成苯酚(PhOH),使溶液呈现黄色。
3、甲基橙是一种常用的指示剂,它在酸性溶液中呈橙色,在碱性溶液中呈黄色。在典型的酸碱滴定中,甲基橙通常用于检测碱性溶液的终点。铁离子、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是一些常见的离子,它们可以存在于溶液中。但是,它们是否会对甲基橙的颜色产生显著的影响取决于它们的浓度和pH值。
4、甲基橙变黄色时pH值为大于4,因此此时溶液可能为酸性,也可能为碱性。
甲基橙由对氨基苯磺酸经重氮化后与N,N-二甲基苯胺偶合而成,显碱性,容量测定锡(热时Sn2+使甲基橙褪色),强还原剂(Ti3+、Cr2+)和强氧化剂(氯、溴)的消色指示剂。甲基橙的变色范围是pH4时变黄。检验碱用酚酞现象会比较明显,因肉眼对红色比较敏感。
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基本原理如下:光催化始于1972年,Fujishima和Honda发现光照的TiO单晶电极能分解水,引起人们对光诱导氧化还原反应的兴趣,由此推动了有机物和无机物光氧化还原反应的研究。
年,Cary等人的研究表明,在近紫外光照射下,多氯联苯可以被悬浮液中的TiO光催化脱氯,这一发现激发了环境科学家对光催化技术用于污染物消除的研究兴趣。实验过程涉及使用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来监测光催化反应。
如pH≥pKHIn + 1时,看到的只是碱色;而在pH≤pKHIn - 1时,则看到的只是酸色。因此指示剂的变色范围约2个pH单位。由于人的视觉对各种颜色的敏感程度不同,加上在变色域内指示剂呈现混合色,两种颜色互相影响观察,所以实际观察结果与理论值有差别,大多数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小于2个PH单位。
腐植酸可用于催化光降解有机污染物,如甲基橙等有毒有害物质。加入腐植酸后,甲基橙的降解速度得到了显著提高,这是由于腐植酸吸附和激活光能,促进了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反应。研究人员还发现,腐植酸的添加量、pH值和甲基橙初始浓度等因素都会对光催化降解产生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