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实验中,DMSO(二甲基亚砜)虽有助于细胞培养,但有血管毒性和肝肾毒性,使用时需防挥发,不慎沾染可用稀氨水清洗。EB(溴化乙锭)致癌,凝胶处理后要净化处理。 RNA提取和PCR实验中,苯、二甲苯等有机溶剂有致癌风险,DEPC(焦炭酸二乙酯)用于溶解RNA,潜在致癌和蛋白变质。
2、过氧化氢: 强氧化剂,要求防毒面具、防护服、手套,以及在通风橱中操作。 紫外光: 眼睛是易受伤的部位,使用滤片和安全玻璃,必要时配备额外防护装置。 苯: 急性与慢性中毒的风险,戴手套和安全眼镜,确保实验室通风良好。
3、吉姆萨:吸入、咽下或皮肤吸收有害,操作时需戴手套和护目镜,避免吸入粉末。1 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riton X-100):引起眼睛刺激,吸入、咽下或皮肤吸收有害。操作时需戴手套和护目镜。1 过硫酸铵(APS):对呼吸道黏膜、眼睛和皮肤有极大危害。操作时需戴手套、护目镜和防护服。
职业安全标准规定了TWA(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1毫克/立方米,而STEL(短时间接触限值)为50毫克/立方米。
确保厂界非甲烷总烃浓度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要求,厂界硫化氢浓度符合《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表1中相应标准限值要求。项目300米卫生防护距离内不得新建居民点和其它大气环境敏感保护目标。实施分区分级防渗,不同污染防治区采取不同防渗措施。
本次事故对事故中心区土壤造成污染,部分点位氰化物和砷浓度分别超过《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DB11/T 798-2011)中公园与绿地筛选值的0.01-30倍和0.05-25倍,苯酚、多环芳烃、二甲基亚砜、氯甲基硫氰酸酯等有检出,目前仍在对事故中心区的土壤进行监测。
如二甲基甲酰胺)。此外,有机溶剂还包括石油馏出物(petroleum distillates,如溶剂汽油、煤焦油精)和混溶溶剂类(miscellaneous solvents,如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在工业生产中较为常见的有机溶剂有苯、甲苯、二甲苯、溶剂汽油、二氯乙烷和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产生的毒害作用多样。
环境标准 前苏联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0.1mg/m3 前苏联(1975) 水体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 0.1mg/L 中国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OELs(mg/m 3)PC-TWA:8;PC-STEL:15。 应急处理 泄漏应急处理 切断火源。戴好防毒面具和手套。收集运到空旷处焚烧。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职业接触限值 中国MAC(mg/m3): 10 前苏联MAC(mg/m3): 10 TLVTN: 未制定标准 TLVWN: 未制定标准 工程控制: 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粉尘浓度超标时,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溴化乙锭(EB)高毒性,操作时务必戴上手套和护目镜,确保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下进行。 二甲基亚砜(DMSO)严重毒性,务必戴上手套和护目镜,防止挥发物伤害。操作时保持通风。 二硫苏糖醇(DTT)这种还原剂,手套和护目镜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在通风橱内操作以降低风险。
氯仿:用于提取物质,对皮肤、眼睛、黏膜和呼吸道有刺激性,可能致癌。操作时戴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进行。 过氧化氢:杀菌剂,吸入可引起呼吸道刺激,高浓度有腐蚀性。使用时戴手套、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 紫外光:用于灭菌和观察核酸,直接暴露有害。
生物实验中,DMSO(二甲基亚砜)虽有助于细胞培养,但有血管毒性和肝肾毒性,使用时需防挥发,不慎沾染可用稀氨水清洗。EB(溴化乙锭)致癌,凝胶处理后要净化处理。 RNA提取和PCR实验中,苯、二甲苯等有机溶剂有致癌风险,DEPC(焦炭酸二乙酯)用于溶解RNA,潜在致癌和蛋白变质。
EB溴化乙锭 溴化乙锭是一种高度灵敏的荧光染色剂,用于观察琼脂糖和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的DNA。溴化乙锭是强诱变剂,具有高致癌性!会在60-70时蒸发(所以最好不要在凝胶太热时使用)(当EB用量过多时,可以在室温用水将已染色的凝胶浸泡20min,以降低未结合的EB引起的背景荧光)。
1、氰化物,如氰化钠、氰化钾、氰化钙、氰化银钾,是常见的剧毒化学品。它们具有极高的毒性,能够迅速导致生物体死亡。剧毒化学品是指那些对人体或环境具有极端危害性的化学品,这些化学品在《剧毒化学品目录》中有所列出。剧毒化学品的特点是它们能够通过吸入、摄入或皮肤接触等方式对人体造成严重或致命伤害。
2、剧毒化学品是指那些具有极高毒性的化学物质,它们在极小的剂量下就能对人体或环境造成严重危害。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剧毒化学品: 刺尾鱼毒素(Maitotoxin):这种化合物以其分子式C164H256O68S2Na2(CAS号:59392-53-9)为标志,是目前已知最强大的非蛋白质类毒素。
3、氰、氰化钠、氰化钾、氰化钙、氰化银钾。剧毒化学品是指,按照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公安、环保、卫生、质检、交通部门确定并公布的剧毒化学品目录中的化学品。一般是具有剧烈毒性危害的化学品,包括人工合成的化学品及其混合物和天然毒素,还包括具有急性毒性易造成公共安全危害的化学品。
4、雪卡毒素——冷热错觉的罪魁 雪卡毒素(C60H86O19,CAS号:11050-21-8),又称西加毒素,是一种由鱼类摄取剧毒藻类后的产物,比河豚毒素强100倍,是海洋生物毒素的严重威胁。中毒症状中最显著的是触摸热物感觉冷,仿佛触电,提醒我们雪卡毒素常藏于珊瑚鱼的内脏和肌肉,尤其是内脏含量极高,需谨慎食用。
5、DMSO:DMSO是二甲基亚砜,用途广泛。用作乙炔、芳烃、二氧化硫及其他气体的溶剂以及腈纶纤维纺丝溶剂。是一种即溶于水又溶于有机溶剂的极为重要的非质子极性溶剂。对皮肤有极强的渗透性,有助于药物向人体渗透。也可作为农药的添加剂。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化学试剂。
6、“岩沙海葵毒素”是另一种剧毒化合物,源自沙群海葵科岩沙海葵。它是一类水溶性线性聚醚,含有129个碳原子和64个手性中心,仅次于刺尾鱼毒素,在非蛋白质毒素中排名第二。岩沙海葵毒素作为最强的冠状动脉收缩剂,其作用比血管紧张素Ⅱ强100倍,导致冠状动脉强烈收缩,引发心脏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
皮肤损害:二甲基亚砜易挥发,对皮肤有渗透性,能与蛋白的疏水基团发生反应,导致皮肤蛋白质变性,对皮肤产生局部损伤,造成局部皮疹或水泡,产生局部刺痛。
在吸入方面,高浓度的DMSO挥发可能导致头痛、晕眩甚至出现镇静现象。同时,吸入DMSO后,人体呼吸系统中可能会出现不愉快的气味,如大蒜、洋葱、牡蛎味等。皮肤接触时,DMSO能够造成灼伤,并带来皮肤刺痛感。尤其是与含水皮肤接触,更可能引发热反应。
你好,对身体有一定的危害。二甲基亚砜属微毒类,是一种万能溶剂,但对人体皮肤有渗透性,对眼有刺激作用。本身有消炎止痛,利尿,镇静等作用,在医药工业中可以直接用作某些药物的原料及载体。有“万灵药”之称,常作为止痛药物的活性组分添加于药物之中。
一般:二甲亚砜对人体无毒。最为常见的为恶心、呕吐、皮疹及在皮肤、和呼出的气体中发出大蒜、洋葱、牡蛎味。吸入:高挥发浓度可能导致头痛,晕眩和镇静。皮肤:能够灼伤皮肤并使皮肤有刺痛感,如同所见的皮疹及水泡一样。若二甲基亚砜与含水的皮肤接触会产生热反应。
二甲基亚砜的特点 DMSO对有机硫化物、芳烃、炔烃易溶,常用于润滑油、柴油精制中。DMSO与水在40%时-60℃不冻。所以DMSO用于汽油、航煤防冰剂、高寒地区汽车防冻液。在燃料油添加剂二茂铁生产中用作反应溶剂,使二聚环戊二烯钠与三氯化铁的反应加速,提高收率。
在与特定反应组分混合时,分解温度会更低,从而引发安全问题。早些时候,因DMSO引发的反应事故并不罕见,但其安全系数仍被部分期刊和书籍视为较高。然而,操作不当导致的危险性并未得到足够重视。例如,通过精馏方式回收利用反应后处理体系中的DMSO可能导致人员伤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