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氨基偶氮苯,一种结晶或粉末状的化合物,展现出黄色至浅褐色的颜色,带有轻微的灰色或浅蓝色调。其熔点在126℃,在360℃以上开始沸腾。在水中,对氨基偶氮苯的溶解度微乎其微,然而它却能溶于乙醇、乙醚、氯仿、苯和油类等有机溶剂。其精确的熔点范围在123至126℃之间,沸点则在360℃以上。
2、对氨基偶氮苯 化学性质 黄色至浅褐色,微带灰色或浅蓝色的结晶或粉末。熔点126℃,沸点360℃,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氯仿、苯和油类。熔点 123-126 °C(lit.) 沸点 360 °C(lit.)用途 1 染料中间体。
3、对氨基偶氮苯是一种危险性质显著的化学品。根据安全说明(53-45-60-61),它可能对健康和环境产生严重危害。通过UN编码(UN 3077 9/PG 3),可以得知它在运输过程中被归类为第三级别的危险品,需要特别的运输安全措施。德国WGK评级将其定为3级危险品,表示其具有较高危险性。
4、间苯二酚黄,以其产品编号FZS121而知名,其科学名称为4-氨基偶氮苯或对氨基偶氮苯。在中文中,我们通常称之为安尼林黄、苯胺黄或标准(偶氮)色基棕,这体现了它的多样性和广泛的应用。它的英文名称为p-Aminoazobenzene,另外还有4-Phenylazoaniline这一别称。

1、答案:分别向这三种溶液中加入苯磺酰氯,无变化的是N,N-二甲基苯胺,再在有变化的两种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无变化的是N-甲基苯胺,有变化的是邻甲基苯胺。
2、这三种胺分别叫伯、仲、叔胺,可以用兴斯堡实验鉴别。即各取少量,分别加入对甲苯磺酰氯,N,N-二甲苯胺不反应,余者产生沉淀;再分别向生成沉淀的两种物质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沉淀溶解的为对甲苯按,不溶的为N-甲基苯胺。
3、N-甲基对甲苯胺,也被称为N-Methyl-p-toluidine,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具有特定的化学结构。它的中文名称直译为“N-甲基对甲苯胺”,英文名称则为Benzenamine, N,4-dimethyl-,有时也写作[N]N,4-dimethylaniline。这个化合物的CAS号是623-08-5,而EINECS编码为210-769-6。
4、用乙醇-水溶解,测pH,酸性为苯甲酸,碱性为对甲苯胺,中性为乙酰苯胺。
5、从波谱性质来看,甲苯胺的红外波谱显示N-H伸缩振动吸收峰位于3500~3270cm-1,且有间隔100cm-1的两个吸收峰。苯环的伸缩振动在1650~1580cm-1区域内,而甲基的振动则在2950~2850cm-1内。核磁共振谱则在4~1附近有峰。
6、二是由有机过氧化氢(如,异丙苯过氧化氢)与DMT组成的有机氧化还原体系,主要用于厌氧胶。三是由水溶性的过硫酸盐与脂肪胺组成的体系,主要用于水溶性聚合、乳液聚合。
1、对氨基偶氮苯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指标: 含量(C12H11N3)Assay:分析纯产品需保证含量不低于98%,确保产品纯度。 干燥失重(loss in drying):控制在0.3%以内,减少水分影响。 灼烧残渣(Ignition residue):不超过0.02%,确保产品杂质含量符合标准。
2、对氨基偶氮苯,一种结晶或粉末状的化合物,展现出黄色至浅褐色的颜色,带有轻微的灰色或浅蓝色调。其熔点在126℃,在360℃以上开始沸腾。在水中,对氨基偶氮苯的溶解度微乎其微,然而它却能溶于乙醇、乙醚、氯仿、苯和油类等有机溶剂。其精确的熔点范围在123至126℃之间,沸点则在360℃以上。
3、对氨基偶氮苯是一种危险性质显著的化学品。根据安全说明(53-45-60-61),它可能对健康和环境产生严重危害。通过UN编码(UN 3077 9/PG 3),可以得知它在运输过程中被归类为第三级别的危险品,需要特别的运输安全措施。德国WGK评级将其定为3级危险品,表示其具有较高危险性。
4、间苯二酚黄,以其产品编号FZS121而知名,其科学名称为4-氨基偶氮苯或对氨基偶氮苯。在中文中,我们通常称之为安尼林黄、苯胺黄或标准(偶氮)色基棕,这体现了它的多样性和广泛的应用。它的英文名称为p-Aminoazobenzene,另外还有4-Phenylazoaniline这一别称。
5、对氨基偶氮苯 化学性质 黄色至浅褐色,微带灰色或浅蓝色的结晶或粉末。熔点126℃,沸点360℃,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氯仿、苯和油类。熔点 123-126 °C(lit.) 沸点 360 °C(lit.)用途 1 染料中间体。
禁用染料有哪些 直接染料 直接染料是纤维素纤维用染料中数量较大的一类。在德国首批118只禁用染料中,直接染料就有77只,占65%。其中以联苯胺、二甲基联苯胺等三类衍生物作为中间体合成的直接染料为72只,单以联苯胺为中间体的直接染料为36只,产量几乎占直接染料总产量的50%。
禁用染料包括了过敏性、致癌和急性毒性染料,以及含有重金属超标、甲醛过多、有机农药超限或含有环境有害物质的染料。例如,偶氮染料,尤其是以致癌芳香胺为中间体的染料,如分散染料中的部分品种,已被列入禁用名单。
特别是联苯胺和乙萘胺,因其致癌风险,已成为国际关注焦点。禁用染料包括对健康有害的各类染料,如过敏性、致癌、急性毒性染料,以及含有重金属、有害化学物质等,其中偶氮染料和直接染料中的某些品种占比较大,如联苯胺染料、活性染料等。
据统计,涉及禁用染料的种类包括直接染料、酸性染料、分散染料、冰染色基、碱性染料、氧化色基等多种类别,共计118只,其中直接染料占比最高,达到65%。
煤化工和石油化工产品是染料工业的主要原料来源。合成染料的生产工艺复杂,大致可归纳成三个步骤:基本原料(苯、萘、葸等等)经过硝化、磺化、卤化、还原、碱溶、氨化、水解、酰化等化学反应,制成染料中间体。中间体经烷基化、重氮化、闭环、偶合、缩合等单元反应合成出原染料。
天然原材料 植物来源:很多染料来自植物,如靛蓝、茜草红等。这些植物染料通常经过浸泡、提取等工艺,得到可用于染色的色素。 动物来源:某些动物如胭脂虫、紫胶虫等也能提供染料原料,如胭脂红色素。合成原材料 合成染料是通过化学方法制造出来的。主要包括煤焦油中的芳香烃和苯胺中间体。
染料的制造过程涉及化学反应和物理处理,其主要原料来源于煤化工和石油化工产品。整个生产工艺可以大致分为三个主要步骤。首先,基本原料如苯、萘、蒽等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转化为染料中间体。这些反应包括硝化、磺化、卤化、还原、碱溶、氨化、水解和酰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