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个在高二 电离平衡—酸碱中和滴定 一节中会提到。甲基橙的PH变色范围为 1 ~ 4当溶液PH小于1时,滴加甲基橙会变红色。当溶液PH大于4时,滴加甲基橙会变黄色。
2、往强碱溶液中滴入甲基橙的话,那么溶液会变成黄颜色,那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甲基橙在碱性溶液中是呈现黄色的。
3、而甲基橙指示剂在酸性环境下显红色,因此当碳酸钠溶液滴入甲基橙指示剂中时,溶液呈酸性,导致甲基橙指示剂显红色。
4、由红色变为橙色最后变为黄色,且30秒内不变色。建议:碱滴定酸最好用酚酞。理由:当碱滴酸的时候,甲基橙指示剂颜色由红变黄,终点颜色判定非常不明显,不容易控制。而酚酞是无色变红色,颜色非常好判定。
1、甲基橙的变色范围在PH2至4之间。碳酸钠标准溶液滴定强酸过程中会生成大量二氧化碳气体逸出,少量溶解于水形成碳酸。滴定终点PH2至4之间的弱酸性符合溶解于水的二氧化碳的PH值,所以不会引起太大的误差。
2、首先,从理论上来讲,吸收了空气中的CO2会生成碳酸钠,用该标准溶液滴定盐酸,以甲基橙为指示剂,对结果没有什么影响。因为氢氧化钠之前吸收了二氧化碳,与盐酸反应后又完全释放出来,所以摩尔比是一样的。
3、其实强酸滴强碱或强碱滴强酸均可用甲基橙或酚酞做指示剂。但实际操作中我们滴定时更喜欢颜色由浅变深,这样观察起来更方便。颜色由深变浅时眼睛观察的灵敏度要下降一点,误差会略大一些。
4、建议:碱滴定酸最好用酚酞。理由:当碱滴酸的时候,甲基橙指示剂颜色由红变黄,终点颜色判定非常不明显,不容易控制。而酚酞是无色变红色,颜色非常好判定。
5、用盐酸滴定氢氧化钠采用甲基橙做指示剂,当到达滴定终点的时候,会突然从浅黄色变成变浅红色。氢氧化钠滴定盐酸时酚酞做指示剂,会突然从无色变成红色。这样我们会看得很清楚,很容易判断滴定终点。如果倒过来。
1、工业纯碱是一种强碱性物质,其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钠(NaOH)。在测定工业纯碱的2+含量时,常常采用甲基橙作为指示剂。
2、其主要成分为碳 酸钠 (Na 2CO 3)“工业碱”是行业内习惯性叫法,涵义比较笼统,它可以是很多种产品,但一般是指三碱:(碳酸钠)、工业烧碱(氢氧化钠)、工业重碱(碳酸氢钠)。
3、甲基橙遇酸变红,遇碱变黄,滴定到终点时变成橙色。
4、第二步用甲基橙作为指示剂测原有的碳酸氢钠和弟一步产生的碳酸氢钠。两次用去的酸就可反映出总碱度。应滴定至指示剂呈橙色此时pH以是1了,就说明碱早以中和完,不要多加酸了。否则误差加大了。
5、纯碱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纯碱也叫碳酸钠,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Na2CO3,分子量1099 ,又叫纯碱,但分类属于盐,不属于碱。国际贸易中又名苏打或碱灰。
6、可以用 酸碱 中和滴定的方法测定 纯碱 的含量。氯化钠 对实验没有干扰。称取一定量的 工业 纯碱,稀释后用甲基橙做指示剂,用 盐酸标准溶液 滴定到溶液由黄色变成橙黄色。
甲基橙的滴定体积比酚酞滴定体积的两倍大,所以是碳酸钠、碳酸氢钠与惰性物质的混合,以酚酞的滴定体积计算碳酸钠的质量,再结合甲基橙滴定体积计算出碳酸氢钠的质量,减去两者的质量就是惰性物质的质量。
但是V1V2似乎有些错误啊,因为你说的是两份,而不是一份先用酚酞,再用甲基橙滴定的方法。
酚酞 无色→浅红色,甲基橙 黄色→橙色,主要是眼睛对颜色变化的敏感度,颜色从无色到有色最敏感。
【】应该说,与两者的浓度有关。难度低时,产生指示剂在滴定突跃范围中确定终点时,存在的指示剂误差。
在两个空白水样各自滴定时所测得的值。而P和M是利用同一个水样,先用酚酞做指示剂进行滴定,接着继续用甲基橙做指示剂进行滴定。所以你这个题目的题干错了,因为对于同一份水样,酚酞碱度甲基橙碱度。

1、对于普通氢氧化钠,这是一个强酸滴定强碱的过程,无论使用甲基橙还是酚酞,滴定的终点都是NaOH完全转化成NaCl,即:H+OH == H2O 这一反应进行完全时。
2、甲基橙的变色范围在PH2至4之间。碳酸钠标准溶液滴定强酸过程中会生成大量二氧化碳气体逸出,少量溶解于水形成碳酸。滴定终点PH2至4之间的弱酸性符合溶解于水的二氧化碳的PH值,所以不会引起太大的误差。
3、应该使用变色范围在8~10之间的酚酞作为指示剂,反应产物为碳酸氢钠。消耗标准碳酸钠的物质的量就等于颜色的物质的量,据此计算即可。
4、继续滴定至甲基橙终点,又用去208ML:是与碳酸氢钠反应,要减去刚才碳酸钠生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