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生产中甲醇与氨反应生成一甲胺、二甲胺和三甲胺混合物,然后分离这三种甲胺,为了便于储存和运输工业上一般会用水吸收制成40%的水溶液。如果你有纯的一甲胺,实验室配制40%水溶液,将其与水混合即可。二甲胺的上游原料就是甲醇和液氨。
一甲胺就是一个甲基和氨基相连。二甲胺是两个甲基和氨基相连,三甲胺就是三个甲基和氮相连。分别相当于氨气的一个,两个、三个氢被甲基取代。
甲胺,中文名称:甲胺;一甲胺;氨基甲烷;甲烷胺;胺甲烷(钢瓶)体内转归:侵入体内一甲胺能被甲基化形成二甲胺,直接自尿中排出,排出率高达95%,无明显蓄积作用。
含氨、一甲胺、二甲胺、三甲胺、甲醇和水的原料,液相进入脱氨塔中部,氨和部分三甲胺以共沸物形式从脱氨塔塔顶蒸出,经冷凝后部分回流,另一部分循环回反应器;脱氨塔塔釜物流进入萃取塔中部,萃取剂从萃取塔上部进入,在萃取塔顶部萃取出三甲胺,萃取剂由新鲜水和部分脱水塔釜液组成。
成分不同。根据百度文库搜索显示:混甲胺就是一甲胺、二甲胺、三甲胺的混合物,甲胺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CH3NH2,它是氨中的一个氢被甲基取代后所形成的衍生物,甲胺是最简单的伯胺。
三甲胺 二甲胺 甲胺 这是因为有机胺的碱性与其分子中氮原子上的孤电子对数有关,孤电子对数越多,碱性越强。

1、CH3CH2COOCH3 这就是第一个物质。
2、首先,二甲基并不是简单地修饰物质,而是指两个甲基基团的连接,它作为一个数量词,表示某个基团连接了两个甲基。例如,2,4,6-三硝基甲苯(TNT),就是甲苯的苯环上第6个碳原子分别连接硝基,这种命名方式清楚地展示了二甲基在结构中的位置和数量。
3、比较与中心原子直接相连接的原子的序数大小,依次来判定基团的大小。
4、有机物命名法 一般规则 取代基的顺序规则 当主链上有多种取代基时,由顺序规则决定名称中基团的先后顺序。一般的规则是:取代基的第一个原子质量越大,顺序越高;如果第一个原子相同,那么比较它们第一个原子上连接的原子的顺序;如有双键或三键,则视为连接了2或3个相同的原子。
5、先命名二甲基。根据化学有机命名规则“长多近简小”,要求支链的编号要最小,所以在无其他限定条件下,需要先编甲基的号。以下面这个化合物为例,先编甲基为3,3-二甲基-4-乙基己烷,先编乙基为4,4-二甲基-3-乙基己烷,取代基的编号之和,前者小于后者,所以选择前者。
碱性顺序是 (CH3)2NH CH3NH2 NH3 pkb分别是234和75 因为甲基是给电子基,所以氮上甲基的引入会增加氮的电子云密度,使孤对电子能量升高,碱性增强。但是这个规律不能推广到三甲胺(pkb=20),因为三个甲基产生较大的位阻妨碍了氮给出其孤对电子。
碱性由弱到强顺序: HN3 H2NOH H2NNH2 NH3 拆分成H-N=N2 H2N-OH H2N-NH2 H2N-H 接电子能力:=N2 OH NH2 H 拉电子能力越强,N上越缺电子,碱性越弱。
比较胺的碱性说白了就是比较胺中氮原子上孤对电子离去的能力。甲基是个斥电子基团,胺上的甲基取代基越多,氮原子上电子云密度越大,孤对电子越容易离去,失去电子对后形成的胺正电基团稳定性也越好。所以碱性顺序是叔胺仲胺伯胺氨。以上。
甲基是推电子基团,这样会使N带上更多的负电,结合氢离子即裸质子的能力便更大了。
在含氮化合物中,碱性最强的是氨(NH3),其次是胺(RNH2),然后是酰胺(RCONH2),最后是羧酸(RCOOH)。原因:含氮化合物的碱性取决于其分子结构。在氨、胺、酰胺和羧酸中,氮原子的亲核性最强,其次是碳原子。由于氮原子的亲核性强于碳原子,因此氮原子更倾向于接受质子,形成阳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