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苄基型卤代烃

苄基型卤代烃是苯甲基。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得知,苄基型卤代烃也称苯甲基,是一种含有苯甲基的官能团,化学性质稳定,是甲苯分子中的甲基碳上去掉一个氢原子所成的基团。苄基型卤代烃是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卤原子取代后的化合物。

不是。苄基氯是一种有机卤化化合物,称为卤代烃,不饱和卤代烃分子里的一个或多个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后所生成的化合物,称为卤素衍生物,也叫卤代烃,苄基氯是饱和卤代烃。

第一个是苄氯,苯甲位上很活泼,因为Cl离去后形成的正离子会因为共轭稳定,第二个只是相当于一种一级卤代烃。

因为溴甲基苯的取代反应属于亲核取代反应,且溴甲基苯属于苄基型卤代烃反应活性强,生成的正碳离子更稳定,所以也就更容易发生亲核取代反应。

C6H5CH2-X。C6H5代表苯基,CH2代表亚甲基,X代表卤素原子。结构式直接展示了化合物的主要组成元素和连接方式,即卤素原子直接与亚甲基相连,而亚甲基又与苯基相连。结构的形成是由于卤素原子与亚甲基的特殊反应条件和电子特性所决定的。

如何用化学方法鉴定不同烷基的卤代烃?

可以使用硝酸银的醇溶液鉴别。1-氯丙烷加热后才能产生白色氯化银沉淀,2-氯丙烯片刻后即可产生白色沉淀,而3-氯丙烯在难产生白色沉淀。根据沉淀产生的快慢即可鉴别。 这里利用的是卤代烃与硝酸银醇溶液进行亲核取代反应的活性进行鉴别的。

氯丁烷,溴丁烷,碘丁烷这三种物质的鉴别方法:分别取少量三种物质在氢氧化钠水溶液或者醇溶液中加热水解一段时间,然后加硝酸酸化,再加入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的是氯丁烷,生成淡黄色沉淀的是溴丁烷,生成黄色沉淀的是碘丁烷。

一级卤代烃直连接卤的碳原子上还连有一个烃基,二级卤代烃还连两个,三级卤代烃还连三个。

例2.用化学方法鉴别氯苄、1-氯丙烷和2-氯丙烷。分析:上面三种化合物都是卤代烃,是同一类化合物,都能与硝酸银的醇溶液反应生成卤化银沉淀,但由于三种化合物的结构不同,分别为苄基、二级、一级卤代烃,它们在反应中的活性不同,因此,可根据其反应速度进行鉴别。

加入硝酸银的醇溶液,看到沉淀生成的是4-溴-2-戊烯,加热后看到沉淀生成的是5-溴-2-戊烯,无现象的是3-溴-2-戊烯。

什么是一级卤代烃、二级卤代烃、三级卤代烃

一级卤代烃直连接卤的碳原子上还连有一个烃基,二级卤代烃还连两个,三级卤代烃还连三个。

一级,二级,三级,实际上就是伯、仲、叔,比如伯、仲、叔卤代烃;伯、仲、叔醇;伯、仲、叔碳等等。所谓伯仲叔实际上是指的碳原子的种类。与一个碳相连的碳为伯碳,与伯碳相连的卤原子称为伯卤代烃,与仲碳相连的卤原子称为仲卤代烃,与叔碳相连的卤原子称为叔卤代烃。

° 2° 1°分别表示三级卤代烃(叔卤代烃)、二级卤代烃(仲卤代烃)、一级卤代烃(伯卤代烃)。

分别称为氟代烃、氯代烃、溴代烃和碘代烃;也可根据分子中卤素原子的多少分为一卤代烃、二卤代烃和多卤代烃;也可根据烃基的不同分为饱和卤代烃、不饱和卤代烃和芳香卤代烃等。此外,还可根据与卤原子直接相连碳原子的不同,分为一级卤代烃RCH2X、二级卤代烃R2CHX和三级卤代烃R3CX。

怎样判断是sn1还是sn2机理啊

1、从重排现象中区分:在Sn1反应中由于生成了碳正离子中间体,所以重排是这种反应的重要特征,也是支持Sn1机理的重要实验根据。如果一个亲核取代反应中有重排现象,那么这种取代一般都是Sn1机理。在Sn2反应中,没有碳正离子中间体生成,也没有任何中间体生成,所以不发生重排。

2、如果看反应物,一般叔卤代烃易发生SN1,伯卤代烃,甲基卤代烃易发生SN2。如果从生成物看,如果构型转化,则发生的是SN2,外消旋化发生的是SN1机理。SN2反应中,亲核试剂带着一对孤对电子进攻具亲电性的缺电子中心原子,形成过渡态的同时,离去基团离去。反应中不生成碳正离子。

3、SN1:SN1的反应机理是反应物首先解离为碳正离子与带负电荷的离去基团,分子解离后,碳正离子马上与亲核试剂结合。SN2:SN2的反应机理是在脂肪族sp3杂化的碳原子上,碳原子与离去基团相连,亲核试剂从离去基团的正后方进攻碳原子,形成新化合物。

4、底物 SN2反应存在亲核试剂把底物上的一个基团挤过去的过程,因而基团大小(位阻效应)对反应影响很大,位阻越大,越不利于SN2反应。SN1反应存在碳正离子中间体的过程,因而形成的碳正离子越稳定(怎样判断稳定性不再赘述),越利于SN1反应。

怎样区分卤代烃中的SN1和SN2

1、实质不同 SN1的实质是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2的实质是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特点不同 SN1只有反应物参与反应速率控制步骤。SN2的反应速率与两种物质的浓度成正比。反应机理不同 SN1的反应机理是反应物首先解离为碳正离子与带负电荷的离去基团,分子解离后,碳正离子马上与亲核试剂结合。

2、判断sn1 sn2:如果看反应物,一般叔卤代烃易发生SN1,伯卤代烃,甲基卤代烃易发生SN2,仲卤代烃是竞争。

3、从重排现象中区分:在Sn1反应中由于生成了碳正离子中间体,所以重排是这种反应的重要特征,也是支持Sn1机理的重要实验根据。如果一个亲核取代反应中有重排现象,那么这种取代一般都是Sn1机理。在Sn2反应中,没有碳正离子中间体生成,也没有任何中间体生成,所以不发生重排。

4、如果看反应物,一般叔卤代烃易发生SN1,伯卤代烃,甲基卤代烃易发生SN2。如果从生成物看,如果构型转化,则发生的是SN2,外消旋化发生的是SN1机理。SN2反应中,亲核试剂带着一对孤对电子进攻具亲电性的缺电子中心原子,形成过渡态的同时,离去基团离去。反应中不生成碳正离子。

5、实质不同 SN1:SN1的实质是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2:SN2的实质是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反应机理不同 SN1:SN1的反应机理是反应物首先解离为碳正离子与带负电荷的离去基团,分子解离后,碳正离子马上与亲核试剂结合。

6、质子性溶剂中有利于SN1反应,非质子性溶剂中有利于SN2反应。(5)前者通常生成外消旋体,后者通常生成构型转化产物。(6)反应速率差异(以卤代烃为例)对于SN1为三级大于二级大于一级,对于SN2为CH3X大于一级卤代烃大于二级卤代烃大于三级卤代烃.而对于烯丙式结构的卤代烃,SN1和SN2均较易发生。

给卤代烃命名的时候支链先命名甲基还是卤素原子?

先命名卤素原子。卤代烃命名以相应烃作为母体,卤原子作为取代基。如有碳链取代基,根据顺序规则碳链要写在卤原子的前面;如有多种卤原子,列出次序为氟、氯、溴、碘。比较主链碳原子上所连各支链、取代基的第一个原子的原子序数的大小(同位素按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原子序数较大者为“较优”基团。

先命名甲基,再命名卤素原子,按照优基置后的原则,卤素原子优于甲基。

卤代烃命名以相应烃作为母体,卤原子作为取代基。如有碳链取代基,根据顺序规则碳链要写在卤原子的前面;如有多种卤原子,列出次序为氟、氯、溴、碘。醚的命名以碳链较长的一端为母体,另一端和氧原子合起来作为取代基,称烃氧基。

可能感兴趣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