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者区别是在化学式、性质、用途。化学式:氨基磺酸是一种硫酸的羟基被氨基取代而形成的无机固体酸,化学式为NH?SO?H;甲基磺酸是一种无色液体,化学式为CH?SO?H。
2、此外,氨基磺酸易于溶解在含有氮的碱性溶液、液氨,以及其他含氮有机溶剂,如吡啶、甲酰胺和二甲基甲酰胺,对丙酮、乙醇和甲醇的溶解度较低,而在乙醚中则是不溶的。作为一种强酸性物质,25℃时,1%的氨基磺酸溶液其pH值为18。它的密度相对较高,约为15。
3、易溶于含氮碱、液氨,也溶于含氮的有机溶剂如吡啶、甲酰胺和二甲基甲酰胺,微溶于丙酮、乙醇和甲醇,不溶于乙醚。强酸性,25℃,1%溶液的pH为18。相对密度15。熔点约205℃(分解)。最小致死量(大鼠,经口)1600mg/kg。有刺激性。
4、甲基萘磺酸盐本身就是一种减水剂,与氨基磺酸盐作用相近。

1、燃烧产物通过浓硫酸体积减少30ml,此为水蒸气的体积;再通过碱石灰体积又减少40ml,此为CO2的体积。
2、D选项乙炔,符合题意;根据一定量符合CxHy通式的烃类燃烧方程式可知,二氧化碳生成量只与该烃类的氢碳比有关,即若烃类质量为a,那么二氧化碳量b即为44a/(12+y/x),原题中甲烷氢碳比为4/1,乙烷为6/4,乙烯为4/2,乙炔为2/2,乙炔最高故符合题意。
3、在此类取代反应中,每一个氯原子取代一个氢原子,而取代下来的氢原子又要结合一个氯原子生成HCl,所以每取代一个氢原子需要一个氯分子。
4、第一题是正确的,烷烃的分子式为CH,分子中的氢原子个数比相同碳原子的饱和烷烃少了8个,推测此烷烃为芳香烃。由于分子中只有一个烷基,且该物质能与酸性高锰酸钾反应,所以可以判断苯环上只有一个取代基,且与苯环相连的碳原子上必须有氢原子。
5、详解:A,因为该有机物带有羧基,可以肯定它具有酸的性质,所以与NaHCO3反应放出CO2是正确的。B,能发生碱性水解,因为该有机物含有-O-(C=O)-,可以看做具有部分乙酸乙酯的性质。
6、第一题,烯与溴的反应生成溴鎓离子,之后Cl离子和溴离子都有可能进攻2号位,因此得到两个产物。第二题,说的应该是对亲核取代的活泼性。可以这样理解,烯丙基溴的溴脱去后的正电荷可以通过烯丙基的共轭稳定,而苯环上的溴由于和苯环的共轭π键垂直得不到稳定。对SN2反应也是类似的原因。
1、食品添加剂是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中的物质,常见的包括: 防腐剂,如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等,用于延长果酱、蜜饯等食品的保质期。 抗氧化剂,例如维C、异维C,用于防止食品氧化,延长保质期。 着色剂,包括胭脂红、苋菜红等合成色素,用于改善食品外观和增进食欲。
2、食品添加剂包括着色剂、酶制剂、增稠剂、膨松剂、甜味剂等。着色剂:用于给食品上色,改善食品色泽的物质。酶制剂:催化生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具有高催化效率和高度专一性。增稠剂:提高食品体系的黏度,保持均匀稳定的悬浮或乳浊状态。
3、抗氧化剂:这类添加剂能防止食品因氧化而变质,常用于需要长期保存或食用周期较长的食品。食品氧化不仅会导致色、香、味等方面的不良变化,还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物质。 漂白剂:这类物质能产生二氧化硫(SO2),二氧化硫遇水会形成亚硫酸(H2SO3)。除了具有漂白作用外,还具有防腐作用。
4、生活中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包括: 防腐剂:如苯甲酸钠、山梨酸钾、二氧化硫和乳酸等,它们用于延长果酱、蜜饯等食品的保质期。 抗氧化剂:与防腐剂相似,常用的有维生素C、异维生素C等,目的是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他的研究工作为有机化合物元素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183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发展了碳、氢分析法,1833年法国化学家杜马建立了氮的分析法。这些有机定量分析法的建立使化学家能够求得一个化合物的实验式。 当时在解决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各原子是如何排列和结合的问题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在化学中,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是两个基本的分类。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是由它们的组成和特性所决定。无机化合物主要由无机元素组成,比如金属元素(如钠、铝、铁)、非金属元素(如氧、氮、氯)以及一些特殊的化学元素(如硫、磷、硒等)。它们通常不包含碳-碳(C-C)键或碳-氢(C-H)键。
至于“把含碳的化合物,叫做有机化合物”一般有机物的组成元素,除碳之外,还有氢、氧和氮;在某些有机物里还含有硫、磷、卤素或金属元素等。你说的“危险化学品无机类、有机类是指什么?”是按上述归类。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指特定条件下具有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的统称。主要包括非甲烷总烃(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含氧有机化合物(醛、酮、醇、醚等)、卤代烃、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