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最后一步是在水浴中蒸馏,此时只需收集的50°-51°的馏分,得到的便是纯净的2-甲基-2-氯丙烷,蒸馏过程就是为了除去未反应的叔丁醇。
在反应过程中,再加入纯苯,随后通过升温以去除盐水和碱水。进一步用水洗,使溶液pH值调整到5-7。洗去多余的水分后,常压脱苯直至料液温度升至140℃,最后冷却后放料。整个制备过程,以丁醇为基准计算,总收率大约为95%。
习题9-10完成下列反应:CH3CH2CH=CHCH2Br混合物,请提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和甲醛及次氯酸在氯化锌存在下可生成氯甲基苯。和乙基钠等烷基金属化物反应可生成苯基金属化物。在四氢呋喃、氯苯或溴苯中和镁反应可生成苯基格氏试剂。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制备方法 /B苯可以由含碳量高的物质不完全燃烧获得。自然界中,火山爆发和森林火险都能生成苯。苯也存在于香烟的烟中。
制备氯气常见的氧化剂有:MnO、KMnO、Ca(ClO)、Co2O3,制备氯气中的两个反应用的盐酸比较稀的话,反应将不再进行,没有盐酸可用一种非还原性酸和氯化钠的混合物代替,也可产生氯气。
甲醇易溶于水,可以燃烧,发生氧化反应(如催化氧化),还原反应。不是强氧化剂。
1、碳酸钾不能用于干燥2-甲基2-氯丙烷,是因为2-甲基2-氯丙烷太活泼。2-甲基2-氯丙烷的另一个化学名称就是叔氯丁烷,叔丁基正离子特别稳定,叔氯丁烷中的氯在碱性物质的作用下,很容易掉下来,形成叔丁基正离子,叔丁基正离子然后脱掉一个氢形成异丁烯。
2、可以使用硝酸银的醇溶液鉴别。1-氯丁烷加热后才能产生白色氯化银沉淀,2-氯丁烷片刻后即可产生白色沉淀,而2-甲基2-氯丙烷在室温下立刻会产生白色沉淀。根据沉淀产生的快慢即可鉴别。这里利用的是卤代烃与硝酸银醇溶液进行亲核取代反应的活性进行鉴别的。
3、不反应。碳酸钾,白色结晶粉末。密度428g/cm3。熔点891℃,沸点时分解,相对分子量1321。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不溶于乙醇、丙酮和乙醚。吸湿性强,暴露在空气中能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分,转变为碳酸氢钾,应密封包装。水合物有一水物、二水物、三水物。碳酸钾水溶液呈碱性。不溶于乙醇及醚。
4、在Sn1反应中,从反应物至碳正离子的变化过程中,正负电荷集中,使体系极性增强,所以极性溶剂有利于稳定它们的过渡态,降低活化能,使反应速度加快。使用不同溶剂不仅影响Sn1和Sn2反应的活性,有时甚至能够完全改变它们的机理。比如氯化苄在水中水解按Sn1机理,二在丙酮中水解则按Sn2机理。
g。2-甲基-2-氯丙烷的分子量为 95,理论产量为 2×95÷74=75g,经称量所得产品产量为8g,产率为 22%。甲基,甲烷分子中去掉一个氢原子后剩下的电中性的一价基团。
理论产量等于淀粉质量乘以淀粉中葡萄糖单元的数量除以环氧氯丙烷的分子量乘以交联剂与淀粉的摩尔比。淀粉质量是指反应体系中淀粉的质量,淀粉中葡萄糖单元的数量可以通过淀粉的分子量和结构计算得出,环氧氯丙烷的分子量可以在化学手册中查找,交联剂与淀粉的摩尔比是指反应体系中交联剂与淀粉的摩尔比例。
个轨道重叠形成离域大Π键,莱纳斯·鲍林提出的共振杂化理论认为,苯拥有共振杂化体是苯环非常稳定的原因,也直接导致了苯环的芳香性。 从分子轨道理论来看,可以认为苯的6个p轨道相互作用形成6个π分子轨道,其中ψψψ3是能量较低的成键轨道,ψψψ6是能量较高的反键轨道。
1、-二氯丙烷不可以在两个氯原子分别连接的碳上发生消去反应,卤代烃的消去反应发生在相邻的两个碳原子上。CH3-CHCl-CH2Cl→CH3C≡CH+2HCl(氢氧化钠的醇溶液,加热)1,2-二氯丙烷发生消去反应,有另一种产物:CH2=C=CH2,由于它极不稳定,马上异构成丙炔,所以完全消去只能生成丙炔。
2、先在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中加热发生消去反应生成2—甲基—1—丙烯,然后2—甲基—1—丙烯在催化剂作用下与溴化氢发生加成反应生成2—甲基—2—丙烷。在高中阶段,这类卤素原子位置发生变化的过程基本采用上述方法。
3、二氯丙烷C3H6Cl2 ,可以在氢氧化钠的醇溶液中,加热条件下,脱去小分子氯化氢,生成双键(脱去一分子氯化氢)或者碳碳三键,此为消去反应。
4、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的条件是与卤素原子连接的碳原子的邻位碳原子必须含有氢原子,据此可判断选项C可发生消去反应,答案选C。(3)能发生银镜反应的酯一定是甲酸形成的酯,所以该有机物是甲醛,答案选B。Ⅱ.(1)根据A结构简式并根据碳原子的价电子数可知,分子式为C 12 H 13 O 4 Cl。
5、正规答案是LS的:ClCH2CH2CH3==(KOH,乙醇,加热)== CH2=CH-CH3(消除反应)CH2=CH-CH3+HCl==(加压、加热)==CH3-CHCl-CH3(亲电加成)但是从实用的角度,第二条反应我记得烯丙型卤代烃不是很容易发生。这个反应其实可以用铂石棉加过渡金属氧化物直接加热异构化得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