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翘嘴红鲌的放养密度应依据池塘的基本条件及浮游动物的数量而定,因为其放养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鱼苗培育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以及池塘利用率。密度过大,鱼苗摄食不均匀,天然饵料不充足,鱼苗生长缓慢或成活率较低;密度过小,虽然鱼苗生长较快,成活率较高,但影响池塘利用的效果和产量。
2、合理的放养密度,要根据池塘的条件、饲料和肥料供应情况、鱼苗的规格以及饲养水平等因素来确定。凡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进排水方便的池塘,放养密度可适当增加,配备有增氧机的池塘可比无增氧机的池塘多放。大规格的苗种要少放,小规格的苗种要多放。饲料来源容易,则多放,反之则少放。
3、放养密度:放养密度与池塘的载鱼能力相关,亦即与池塘条件、鱼种规格和饲养水平等因素有关。对于长年有微流水入池或有配套增氧机的池塘,放养密度可大些,一般可达每立方米水体放养250尾左右。池塘条件较差的,可适当降低放养量。
4、翘嘴红鲌的网箱饲养,目前常采用四级放养。第一级从3厘米长养到8厘米左右;第二级从8厘米长饲养至12厘米;第三级从12厘米左右饲养至17厘米,第四级17厘米饲养至成鱼上市。
5、翘嘴红鲌的放养密度也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通常是以最大的载鱼量和初放养量作为确定合理放养密度的标准。流水池饲养翘嘴红鲌时,影响翘嘴红鲌密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溶氧量是影响翘嘴红鲌放养密度的主要因素。
入箱规格:网箱养殖密度高,如果投放小规格鱼苗,即使是投喂人工饵料,还存在着驯食的过程以及小规格苗种对人工饲料的不适应等问题。投放的规格越大,经过驯食的鱼种进箱后就可以投喂人工饲料,生长亦快。
在茭白苗移栽前10天,对鱼坑进行消毒处理。新建的鱼坑,一定要先用清水浸泡7~10天后,再换新鲜的水继续浸泡7天后才能放鱼;旧坑按0.25千克/米3放养鱼种,在鱼种投放时,用3%~5%的食盐水浸浴鱼种5分钟,以防鱼病的发生。
水温达到5℃左右进箱,翘嘴红鲌鱼种活动能力较弱,不会过分跳跃,这时放养也能更好地发挥网箱养殖的优势,每只网箱的数量应一次放足。(2)每只网箱放养的苗种应为同一批,规格整齐,体质健壮,否则很容易造成苗种生长速度不一致,大小差别较大。
对于网箱主养鲈鱼、鳜鱼、鲇鱼等其他鱼类,在饲养的前期,只要翘嘴红鲌规格达到5~8厘米,这些主养鱼就不会对翘嘴红鲌的成活构成威胁。翘嘴红鲌的放养:翘嘴红鲌投放的时间,一般在主养鱼进箱后5~7天。翘嘴红鲌进箱的时间多选在晴天的午后。
在芡实池中放养翘嘴红_,放养时间及放养技巧和常规养殖是有讲究的,一般在芡实成活且长出第一片叶后放鱼种,为了提高饲养商品率,建议投放体长9~11厘米的大鱼苗,每亩水面投放300尾。鱼种下塘前用3%食盐水浸泡5~10分钟,同时每亩搭配投放鲫鱼种10尾、鳙鱼种20尾,规格为每尾20克左右。
如果是用来养殖翘嘴红鲌成鱼的,每亩可放养12~15厘米的翘嘴红鲌300尾,同时配养15厘米鲢、鳙鱼或7~10厘米的鲫鱼各30尾。为了确保翘嘴红鲌有足够的天然饵料,可每亩放抱卵青虾0.2~0.5千克。也可投喂自制混合饲料或者购买鱼类专用饲料,定时定量进行投喂。鱼病防治是以防为主,治疗为辅。

根据生产的需要和各地的经验,稻田养翘嘴红鲌的模式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稻鱼兼作型:就是边种稻边养鱼,稻鱼两不误,力争双丰收。
按照培养的方法可分为混养和单养两种类型,单养翘嘴红鲌,每亩放养8厘米左右的鱼种200~300尾,可获得80~120千克成鱼产量。
成鱼池混养 根据各种鱼的食性和生活习性进行搭配混养,是一种比较经济合理的养殖方式。
1、混养原理:这种养殖模式主要适合于一般的常规成鱼养殖,根据各种鱼类的食性和栖息习性不同进行搭配混养,是一种比较经济合理的养殖方式。成鱼塘一般小杂鱼类较多,是翘嘴红_的适口鲜活饵料,混养翘嘴红_后有利于逐步清除小杂鱼,减轻池中溶解氧消耗、争食等弊端,同时可增加单位产量。
2、在成鱼养殖池中混养翘嘴红_时,对主养鱼类没有特别的要求,如温和性的四大家鱼,肉食性的鳜鱼、鲈鱼等均可。池塘套养翘嘴红_时应充分考虑翘嘴红_的小个体、杂食性偏动物食性、底栖性以及昼伏夜出等特点,确定套养原则。
3、翘嘴红鲌可在家鱼亲鱼池、成鱼池和养蟹池中混养,利用池塘野杂鱼虾、残饵为食,一般不需专门投饵。平时要对主养池中野杂鱼等天然饵料数量进行观测,当饵料不足时需及时补充,如放养一定数量的抱卵青虾,让其自繁虾苗作为翘嘴红鲌的饵料。套养池面积不限,但饲养肥水性鱼为主的池塘尽量少套养。
4、巡塘观察:这是在混养翘嘴红_时最基本的日常工作,要求每天至少巡塘3次。清晨巡塘主要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和有无死亡午间巡塘可结合投饲施肥,检查鱼的活动和吃食情况;近黄昏时巡塘主要检查有无残剩饲料。酷暑季节天气突变时,鱼类易发生浮头,还应半夜巡塘,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泛池。
5、主养滤食性鱼类:在主养滤食性鱼类的池塘中混养翘嘴红鲌时,在不降低主养鱼放养量的情况下,放养一定数量的翘嘴红鲌。放养密度随各地养殖方法而不同,一般每亩产750千克的高产鱼池中,每亩混养翘嘴红鲌3~5厘米的鱼种80~100尾,在鱼鸭混养的塘中混养效果更好。
1、放养密度:利用流水水泥池进行翘嘴红鲌的苗种集约化培育,可以大大提高它的放养密度。
2、利用房前屋后空地建造小水泥池饲养翘嘴红鲌,具有管理方便、饲养密度大、产量高、效益好等特点,是农民群众发展庭院经济的一条好门路。池子可建成地上式或半地上式,池底的设计要有利于集中排污,池深5~8米,水深1~3米。新建水泥池在使用前应用清水浸泡15天左右,中间换水2~3次。
3、专池养殖模式,这是当前各地养殖翘嘴红鲌的主要模式。养殖池塘面积以2~10亩为宜,水深2~5米,池底平坦,淤泥不厚,进排水方便。要求水质清新,水源充足无污染,水体溶解氧含量在4毫克/升以上,透明度40厘米左右,pH值2~5。每个池根据池塘大小配备0.75~5千瓦增氧机一台。
4、池底部是平的,底面稍微向出水处倾斜,池埂边缘要用水泥密封,防止鱼塘池被鱼损坏。 (3)进水口、排水设施齐全,排水灌溉能力最好为每日水量变化的30%左右。 (4)水源充足(最好是农村的长流水),水质新鲜,无污染,配备曝气机、饵料饲养机等必要的机械设备。
5、因此,放养规格密度要因地制宜,并根据放养规格、进水流量(溶氧含量)、饵料来源来确定。流水池养殖时,翘嘴红鲌鱼种的放养密度一般为每立方米水体300~500尾。翘嘴红鲌的放养密度也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通常是以最大的载鱼量和初放养量作为确定合理放养密度的标准。
放养密度还应根据水质状况而定,水体透明度不小于80厘米的养殖水域,单位体积的产量可设计为200千克/米3;水体透明度大于100厘米的养殖水域,单位体积的产量可设计为300千克/米3。放养密度可按以下公式计算:放养密度=每立方米水体设计产量÷收获时个体重。
放养规格:确定放养鱼种的规格主要根据饲养到当年起捕时是否能达到食用鱼商品规格来决定的。一般说来,翘嘴红鲌放养规格不同,其增长速度也有差异:规格越大,增重量也越大。从试验和生产结果看,体重200克以上的鱼种当年可达到1200克以上。因此,翘嘴红鲌鱼种的放养规格不应低于200克。
大规格的苗种要少放,小规格的苗种要多放。饲料来源容易,则多放,反之则少放。第一次养殖翘嘴红鲌时,为慎重起见,宜少放。配备有增氧机、进排水方便、饲料供应充足的精养池塘,放养量还可以增加。
放养密度:利用流水水泥池进行翘嘴红鲌的苗种集约化培育,可以大大提高它的放养密度。
在水量充足且利用较为方便的地方,可建造水泥池进行高密度流水饲养翘嘴红_。水泥池可建成圆形,池底设计成锅底形,底部中央为排水、排污口并与地下排水、排污管相接。水泥池流水高密度饲养翘嘴红_的放养密度可为每立方米350~450尾。
翘嘴鱼学名翘嘴红鲌,饲养技巧如下:池塘条件 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池底平坦、淤泥少,池塘面积一般2-15亩左右为好,水深1-2米,池埂高出洪水位0.5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