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苯甲醇、苯甲醛、苯甲酸,加NaHCO3,有CO2气泡的是苯甲酸,没有气泡的是苯甲醇、苯甲醛。剩下的苯甲醇、苯甲醛利用银镜反应即可鉴别 :加银氨溶液,有银镜反应的是苯甲醛,无现象的是苯甲醇。
2、将2种羰基化合物各取少量分别放在试管中,各加入托伦试剂(氢氧化银的氨溶液),在水浴上加热,有银镜生成的为醛,即苯甲醛,无银镜生成的是苯乙酮。(3) 将2种醇和酚各取少量分别放在试管中,各加入几滴三氯化铁溶液,出现兰紫色的为苯甲酚,无兰紫色的是苯甲醇。
3、先用Fe3+鉴别出对2113甲苯酚,显紫色。剩下三个。再用Na鉴定出苯甲醇,放出5261气泡。剩下两个。用酸性4102KMnO4鉴别出苯甲醛,溶液褪色。最后那个就是苯甲1653醚或者先用溴水,产生白色沉淀的就是对甲苯酚。在余下的两种物质中,加入金属钠,产生气泡的就是苯甲醇,另一种是苯甲醚。
4、第一组:加入金属钠,无气泡的是乙酸乙酯,另外两个都有气泡 加入高锰酸钾,能褪色的是乙二酸,无现象的是乙酸 第二组:加入三氯化铁,显色的是对甲基苯酚,其余无现象。剩余的中,加入碳酸氢钠,有气泡的是苯甲酸,其余无现象。
5、先用Fe3+鉴别出对甲苯酚,显紫色。剩下三个。再用Na鉴定出苯甲醇,放出气泡。剩下两个。用酸性KMnO4鉴别出苯甲醛,溶液褪色。
6、取样,加入酸碱指示剂,石蕊:变红色,是苯甲酸,具有酸性,其余物质均不能使石蕊变红。对其余三个取样,加入溴水:混合互溶不反应,溴水不褪色的是苯甲醇;互溶,溴水褪色的是苯甲醛,即醛基被氧化了;产生白色沉淀的是对甲基苯酚,类似于苯酚与溴水生成三溴苯酚沉淀。
苯酚和甲醛的缩聚反应机理是苯酚上的酚OH会影响苯环上邻位上的氢,使邻位上H变的更活泼,更容易反应,所以反应时相当于苯环是还有俩个半键,而甲醛中的碳氧双键同时断开,与苯环是的俩个半键结合,有多个这样的单体的聚合体就形成了酚醛树脂。
苯酚和甲醛的缩聚反应机理是:苯酚的邻位上的氢原子与甲醛上的氧原子发生亲核反应,生成水和苯酚单元。然后,苯酚单元之间的羟基相互发生亲核反应,生成醚键并脱去水分子,形成大分子缩聚物。
酚OH影响了苯环上邻位上的氢。苯酚与甲醛的缩聚反应原理:苯酚上的酚OH会影响苯环上邻位上的氢,使邻位上H变得更活泼,更容易反应,所以反应时相当于苯环是还有两个半键,而甲醛中的碳氧双键同时断开,与苯环是的两个半键结合,有多个这样的单体的聚合体就形成了酚醛树脂。

因为羟基的关系,苯酚苯环上富电子。酸性条件下,甲醛质子化,亲电进攻苯环。之后质子化的醛基还能进攻另一个酚的苯环。在这里我只能这样说个大概了 。这绝对是真宗的机理,但是没法画图给你看。
如图,通过碳正离子机理反应,不断进攻羟基的邻位,重复途中过程,最终可生成聚合物HO-[-C7H8O-CH2]n-OH 其中C7H8O指对甲苯酚基团。
甲醛与对甲基苯酚发生缩聚反应的反应机理是酚脱去邻位上的两个氢原子,醛脱氧生成水。缩聚反应是单体间相互反应而生成高分子化合物,同时还生成(如水、氨等分子)的反应。
你好 我认为不太可能,有机反应一般都是催化剂加热条件。先说苯酚和甲醇甲醛,既然都有醛基,那就可以和苯酚反应。如:实验室制取酚醛树脂 【原理】苯酚和甲醛在酸性或碱性的催化剂作用下,通过缩聚反应生成酚醛树脂。
苯酚在碱性催化剂(氨、氢氧化钠、碳酸钠)或者酸的作用下,能与甲醛缩合,生成高相对分子质量的酚醛树脂。你说的对甲苯酚与甲醛的聚合反应,就是酚醛树脂的聚合原理。
甲醛与对甲基苯酚发生缩聚反应的反应机理是酚脱去邻位上的两个氢原子,醛脱氧生成水。缩聚反应是单体间相互反应而生成高分子化合物,同时还生成(如水、氨等分子)的反应。
在酸( 常用浓盐酸) 催化下,由于酸性催化剂抑制了苯酚的电离,降低了酚羟基氧原子孤对电子与苯环的共轭作用,使苯环电子云密度增大不多,酸的催化作用增强了甲醛和羟甲基苯酚的反应活性,当苯酚过量时,苯酚主要在两个邻位起反应,生成羟甲基苯酚,它们之间相互脱水缩合成线型酚醛树脂( 粉红色)。
然而,酸性条件下的反应路径略有不同。氢离子的加入,犹如调和剂,改变了反应的节奏,引发了一种全新的化学反应机制。在这里,酸性环境巧妙地运用其力量,引导对甲基苯酚与甲醛进行更为精细的结合。这场化学反应的微妙之处,展示了大自然的智慧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