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方水等于2斤。1立方一般表示的是1立方米,立方米为体积单位,斤为质量单位,两者无法直接进行换算,1立方米=1000升,根据公式,质量等于密度乘以体积计算可得,水等于1公斤,即2斤。
一方水等于2000斤。一立方米的水有2000斤重。方是体积单位,斤是质量单位,根据公式质量=体积*密度,对于水来说,密度是1000千克/立方米,1方的水等于2000斤。
一立方水等于2000斤。在度量单位中,1立方米的水大约重2000斤。通常情况下,我们称1吨水为2000斤,因为1吨等于1000公斤,换算成斤就是2000斤。
一立方米的水有2000斤重。解:因为水的密度ρ=1000千克/立方米。那么根据公式质量=密度x体积可得,水的质量=水的密度x水的体积 =1000千克/立方米x1立方米 =1000千克=2000斤。即一立方米的水的质量有2000斤重。
1、水分子之间的平均间距约为3×10-10m,假定此时水分子是一个紧挨一个的,若使水完全变为同温度下的水蒸汽,水蒸汽的体积约为原来水体积的1600倍,此时水蒸汽分子的平均间距最接近于 A.5×10-9m B.0×10-9m C.3×10-8m D.8×10-7m10-10 是10的负10次方 其他也是一样。
2、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可以说是非常稳定的。因为压力几乎是无法改变水分子间隔的。至于温度可以轻松的改变水分子间隔,但却是有非常严格规律可循。这种严格、这种规律,则恰恰说明稳定,否则就不可能有规律可言,即没有规律才叫不稳定。
3、大多数的物质是“固态分子间隔最小,气态分子间隔最大”但是水是反常的。水在4摄氏度以上的时候准寻热胀冷缩,在4摄氏度以下的时候反常,越冷体积越大。
4、宏观上看,密度可以很好地反应同一物质在不同状态(温度,气压)下的分子间隔。而水的三态之间最显著的差异便密度。冰通过形成氢键而稳定不可流动,宏观上表现出固态特征。但水上氧原子的sp3杂化决定了它只能采取正四面体的结构形成氢键,而非最为紧密的堆积,因此密度仅有0.9g/cm^3左右。
5、水分子之间的间隔是不变的,因为它们之间有强大的氢键相互连接,使它们之间的间距保持不变。根据相关信息查询,氢键是一种利用氢原子的电子质量不同以及氢原子之间的强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氢原子的电子质量较小,所以它们更容易被其他原子的电荷吸引,从而形成氢键。
6、水在结冰时体积膨胀,这一现象是由于水分子间的间隔在冰的形成过程中增大。 在液态水中,水分子是无规则排列的,而在水结成冰后,分子排列变得有规则。氢键的形成导致水分子间形成四面体结构,这种排列使得水分子之间的空隙增大,从而导致冰的体积比水大。
鲫鱼养殖面积在3-10亩,水深3米,塘底淤泥15厘米,这是最好的养殖条件。鲤鱼池中可混养青、草、鲢、鳙等品种的鱼,鲤鱼应养成大规格,放养数量每亩600尾左右,其他鱼类放养规格和数量根据养殖需要而定。
鲫鱼养殖密度一般取决于培养方式。比如池塘单独养鲫鱼,每亩可放养约1500条体长约6厘米的鱼种,与其他鱼类混养,每亩可放养约600条鲫鱼。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根据鲫鱼的生长大小及时调整养殖密度,避免密度过大而影响其生长。如果采用混养模式,就要合理选择混养鱼的品种。
彻底清塘消毒,一次施足底肥。鱼种下塘前,要疏通注排水渠道,清除池塘过多的淤泥。水深20厘米时,每亩鱼池用100公斤生石灰带水消毒,杀灭虫害、病菌和微生物,再施腐熟的人畜粪500公斤作底肥。然后蓄水深2~5米,待1周后药性消失再放鱼。增大放养规格,投放“斤两鱼种”。
池塘处理:水深5m以上(深2-3m最佳),池底有10-15cm的淤泥。放养鱼种前15天左右用200-250mg/L的生石灰或者是20mg/L的漂白粉进行消毒,消毒后2-3天注水。鲫鱼种下塘前1-2天,用5%敌百虫粉剂全池泼洒。
放养密度每亩水面150~250尾。其他鱼的放养规格和数量根据需要确定。鲫鱼的养殖池塘要求不高,一般面积0.1~2公顷,水探 5米以上的池塘即可。池底有10~15厘米厚的淤泥最佳。池塘的清理、消毒、施基肥等均按常规方法进行,成活率可达8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