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豆浸泡:首先,将黄豆浸泡在水中,使其充分吸水膨胀,为后续的研磨做准备。研磨豆浆:过去,人们习惯手工研磨豆浆,而现在,更多地采用机械设备来完成这一步骤。稀释豆浆:向浸泡好的黄豆中加入适量的水,进行稀释,以便于提取豆浆并分离豆渣。
泡黄:做豆腐之前要把黄豆泡涨,方便研磨出豆浆。磨豆浆:传统的方法是用手工磨豆浆,现在改用机器了。加水稀释:加水的目的就是稀释,以便获得原始豆浆,分离豆渣。过滤:也就是把豆渣和豆浆分离。煮豆浆:把豆浆煮开,用于点浆。点浆:加入石膏,使豆浆凝结。
食材:大豆2斤、卤水(酸菜浆水)500克、水适量。先将大豆泡发8小时。将泡好的大豆倒入豆浆机内,再添加适量凉水。打开豆浆机开关,持续5分钟即可。将打好的豆浆倒入比较细的过滤网,滤出豆渣。过滤好的豆浆,可以闻到豆香味。过滤布里面的豆渣,可以丢弃或者喂牲口。
1、大豆放入盆中,加入干净的冷水浸泡12~24个小时。先把磨架放在锅上,再放上石磨,然后把泡好的大豆少量、少量加入石磨入料口,一面加一面逆时针转动上石磨,再一面加入干净的水,慢慢的带有豆渣的生豆浆就流出来了。
2、豆浆浓度不够,所以不能做出豆腐脑。如果用豆浆机做的话要控制好水和豆子的比例,豆子和水比例要高于1:8为好。凝固剂的用量不对,1斤豆浆放5克左右的内酯。如果放的太少就会出现部分凝固的现象,放的太多就会发酸,需要根据豆浆的浓度来调节用量。
3、豆腐脑滤去水,变成豆腐。将豆腐压紧,再榨干去些水,就成了豆腐干。原来,豆浆、豆腐脑、豆腐、豆腐干,都是豆类蛋白质,只不过含的水有多有少罢了。牛奶和豆浆差不多,也是胶体溶液。在新鲜的牛奶里,酪素,也就是蛋白质包裹着奶油,在水里分散开来,不停地运动矿所以,牛奶总是均匀的乳白色液体。
4、豆腐脑的老与嫩,出水的多与少是和豆浆的浓度有关系的,也就是干豆与水的比例。根据各地水质的不同及黄豆的差异,比例是不一定的。一般干豆与水的比例大约是1:(比如:一两干豆泡开后和七两水打浆)。这里必须说明的是:泡豆用的水不是这“7”内的。
5、豆腐不凝结的原因 豆浆的浓度值不够,不能做老豆腐。如果使用大豆浆机,应控制山泉水与大豆的比例,大豆与水的比例应高于1:8。粘合剂用量错误。在1斤豆浆中加入5克内酯。如果你放得太少,会有一些凝结,如果你放得太多,它会变酸。您需要根据大豆浆的浓度值调整剂量。
1、豆腐压成后立即下榨,使用刷洗干净的板套,做到翻板要快,放板要轻,揭包要稳,带套要准,移动要严,堆垛要慢,开始先多铺垛底,再下榨分别垛上,每垛不超过10板,夏季不超过8板。在整个制做豆腐过程中,严格遵守“三成”操作法,即点(脑)成,蹲(脑)成,压(榨)成,不能贪图求快。
2、豆腐脑不光滑是不嫩跟,少一点点豆腐的水就可以了。处理办法:(1)将黄豆用凉水泡胀(春、秋季需泡3~6小时,夏季泡1小时,冬季泡五六小时,天冷急用,可用温水包),加水约15千克磨成稀糊,越细越好。然后再加凉水15千克搅匀后,装入布袋反复滤出浆水,直到豆渣不腻为止,5千克豆出35千克浆汁为宜。
3、这种情况比较多见,主要表现为馒头表面不光滑,而且常见有开裂的情况,那这样的包子在美观上就会大打折扣,而形成这样的情况一般是在面团发酵好之后在揉面的过程中,面团的弹性增强,从而出现这样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