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氯化钛(III)与三氯化铝(III)的混合体,其英文名称为aluminium trititanium dodecachloride,也被称为铝钛氯化物(AlTi3Cl12)、铝钛(4+)氯化物(1:1:7)以及trichloroaluminum - trichlorotitanium (1:3)。这个化合物的CAS号是12003-13-3,而EINECS编码则是234-421-8。
2、铝还原法用过量的四氯化钛与铝粉在136℃下进行反应,三氯化铝作为引发剂生成三氯化钛与三氯化铝。加热蒸出过量的四氯化钛,回收可循环使用。同时使三氯化铝升华,得到成品三氯化钛。
3、如有锑存在,易使溶液混浊,少量锑可加入次磷酸钠消除,锑量高时,应采用二氯化锡还原钨。若溶液呈黄色,可加过氧化氢,加热煮沸,蒸干。4)试样含氟化物时,显色时呈青绿色,可加入三氯化铝消除其干扰。5)三氯化钛易氧化,开瓶后放入少量锌粒还原。
4、同时使三氯化铝升华,得到成品三氯化钛。其在加热炉中安装一根石英反应管,管的左端与一个石英烧瓶相连,右端插入一根可通循环冷却水的套管,并在右端的下边连接一接收器。整个设备用氢气干燥后,于烧瓶中注入25g四氯化钛,加热,让四氯化钛全部气化并由氢气带入反应管中。
国内工业生产主要采用三氯硫磷路线,过去多采用醇碱两步法和水碱一步法,现在采用的是液碱两步法。目前国内也有采用五硫化二磷法制备高质量的甲基氯化物。
下午好,根据有机化学的命名规则,对于一个苯环上连接有一个甲基、一个氯原子和一个硝基的化合物,其命名步骤如下:首先识别苯环作为主体,其次是硝基,然后是甲基,最后是氯原子。 根据这一规则,化合物的名称可以构建为“硝基-甲基-氯苯”。
异丁烷的一氯代物同样有两种:一种是氯原子取代支链甲基上的氢原子,另一种是氯原子取代主链上的氢原子(包括与支链相连的那个碳原子上的氢原子和主链另一端的甲基上的氢原子,这两者是等价的)。综上所述,正丁烷和异丁烷的一氯代物各有两种,因此丁烷的一氯代物总共有四种。
如 (可以看作四个甲基取代了甲烷分子中的四个氢原子而得),这四个甲基等效,各甲基上的氢原子完全等效,也就是说分子中的12个H原子全部是等效的。③ 分子中处于镜面对称位置(或位置)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3)等效氢法要领:利用等效氢原子关系,可以很容易判断出有机物的一氯代物异构体数目。

1、液氯、甲醇、硫酸、液碱,一氯甲烷、二氯甲。甲烷氯化物的工厂有毒有害气体有液氯、甲醇、硫酸、液碱,一氯甲烷、二氯甲。甲烷氯化物,是指甲烷分子中的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的产物,包括四种化合物:一氯甲烷(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氯仿)、四氯甲烷(四氯化碳)。
2、四氯化碳因其不易燃、沸点低、遇热易挥发以及比空气重的特性,被用作灭火剂,能有效隔离燃烧物与空气,达到灭火效果。在存储氯仿时,由于其易分解为有害的光气,通常会加入1%的乙醇作为稳定剂,以确保其在储存过程中的安全性。
3、年,弗雷泽首次通过丙酮漂粉法成功小规模制造了用于麻醉的甲烷氯化物氯仿,开启了甲烷氯化物的历史篇章。1893年,缪勒和杜波依斯的二硫化碳液相氯化法促使四氯化碳的生产得以实现。1923年,德国赫斯特公司采用直接氯化法,推动了二氯甲烷的工业化生产。
4、常用的原料包括有机易燃物和强氧化剂,例如甲烷、乙烷、苯、酒精、天然气、甲苯和液氯等。例如,生产1吨甲烷氯化物需要2006立方米甲烷和6960公斤液氯,这些原料在生产过程中均存在火灾爆炸的风险。因此,必须严格控制潜在的点火源,并确保电气设备符合防火防爆标准。
5、氯化反应的火灾危险性主要决定于被氯化物质的性质及反应过程的条件。反应过程中所用的原料大多是有机易燃物和强氧化剂,如甲烷、乙烷、苯、酒精、天然气、甲苯、液氯等。如生产1t甲烷氯化物需要2006m3甲烷、6960kg液氯,生产过程中同样具有着火爆炸危险。
6、甲烷氯化物是有毒有害物质,不可单独操作,实施人员必须接受专业的培训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最好是一起作业。肺部疾病、心脏病等患者禁止从事:甲烷氯化物能直接对人体造成毒害,严重影响和损害人体肝脏和肺部等多个器官,因此有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疾病史的患者必须禁止从事甲烷氯化物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