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邻甲苯胺是一种化学药品,ο-Tolidine,分子式是C14H16N2,分子量是2129。用作染料、乌来糖树脂的交联剂、鉴定金及水中游离氯的试剂。
制作步骤如下:确定要配制的溶液的体积,例如500毫升。计算邻联甲苯胺的质量。称量邻联甲苯胺,加入到冰醋酸中,并加热搅拌至溶解完全。
首先,确定要配制的溶液的体积,500毫升。其次,计算冰醋酸的质量,具体计算为0.5乘0.5乘60等于15克。最后,称量冰醋酸15克,与水配制成500毫升溶液。
邻甲苯胺(C7H9),也叫做邻甲基苯胺或者邻氨基甲苯。浅黄色易燃液体,暴露在空气和日光中变成红棕色。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和乙醚。

1、Claisen 重排是个协同反应,中间经过一个环状过渡态,所以芳环上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对重排无影响。
2、分子内亲电重排 分子内亲电重排反应多发生在苯环上。常见的有联苯胺重排、N-取代苯胺的重排和羟基的迁移等。氢化偶氮苯在酸的作用下,可发生重排反应生成联苯胺。
3、重排反应大体上可以分为分子内重排和分子间重排。分子内发生在临近两个原子间的基团迁移,多数情况下属于分子内亲核重排。例如:辛戊基溴在乙醇中的分解。分子内亲电重排反应多发生在苯环上。
4、按反应机理,重排反应可分为:基团迁移重排反应和周环反应。 基团迁移重排反应 反应物分子中的一个基团在分子范围内从某位置迁移到另一位置的反应。常见的迁移基团是烃基。
5、拜耳-维利格氧化重排反应(Baeyer-Villiger oxidation rearrangement)是过氧酸将酮氧化成酯的氧化反应,反应中发生亲核重排,反应中常用的过氧酸为过氧乙酸、过氧三氟乙酸、过氧化苯甲酸、3-氯代过氧化苯甲酸、过氧硫酸等。
二甲基联苯胺法实验原理如下。取污水样品,并调整其pH值,使其在试剂的作用下能够同重金属形成络合物。通常使用醋酸/乙酸酐缓冲液将pH值调整在4-6之间。加入二甲基联苯胺试剂,并充分混合。
原理:细胞颗粒中的过氧化物酶,能将过氧化氢中的氧释放出来,氧化二氨基联苯胺,形成金黄色沉淀而定位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部位。
联苯胺试验的原理是利用联苯胺和硝基化合物在酸性条件下形成强色性化合物的性质,以便测定水中硝基化合物的含量。该方法灵敏度高、可靠性强、操作简单,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水质检测方法之一。
TMB(3,3-二甲基联苯胺)和 HRP(辣根过氧化物酶)显色原理都是基于化学反应产生颜色变化来检测目标物质。这两种方法在实验中广泛应用,例如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化学发光法(ECL)。
方法原理 水样经酸性高锰酸钾消化,硒(Ⅵ)用盐酸还原为硒(Ⅳ)。在酸性条件下,硒(Ⅳ)与3,3-二氨基联苯胺四盐酸盐形成黄色配合物,在pH6~8条件下用甲苯萃取,于波长420nm处进行光度法测定。
原理:硒试剂简称DAB,学名3,3-二氨基联苯胺,在酸性介质中与se(Ⅳ)生成黄色苤吖硒脑。反应式如下:3,3-二氨基联苯胺+2H2SeO3=联苯中每个苯环的NH2变成环:-N=Se=N- +6H2O。
1、不是,联苯胺是联苯的一种衍生物。分子式(4-H2NC6H4-)2。又称4,4′-二氨基联苯。白色针状晶体或淡红色粉末晶体,在空气中颜色逐渐加深。熔点128℃,沸点400℃(740毫米汞柱)。微溶于水,稍溶于乙醇和乙醚。
2、苯二胺(p-Phenylenediamine), 又名乌尔丝D,是最简单的芳香二胺之一,也是一种有广泛套用的中间体,可用于制取偶氮染料,高分子聚合物,也可用于生产毛皮染色剂,橡胶防老剂和照片显影剂,另外对苯二胺还是常用的检验铁和铜的灵敏试剂。
3、联苯胺是一种化学化工用到的化学成分,其化学成分可以导致人体的组织发生病变产生癌症,所以联苯胺是一种致癌物质。什么是联苯胺?联苯胺是芳族二胺不可缺少的化学物质。它主要用于生产服装、印刷纸和皮革。
4、芳香族胺类扩散剂:如邻苯二胺(OPDA)、二甲基联苯胺(DMBA)、二苯胺(ODA)等。这些扩散剂在环氧树脂中的含量一般较高,可以显著提高环氧树脂的耐热性和力学性能。
具有特殊的气味,其毒性很大,可通过吸入、食入或透过皮肤吸收而导致中毒。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 和欧盟的REACH 已将超过 22 种芳香胺列为已知的致癌物。
因此,总计有22种芳胺。禁用染料可分解成MAK(Ⅲ)A1及A2组中芳胺类的偶氮染料偶氮染料本身不会对人体产生有害的影响,但含有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的织物与人体长期接触,染料会被皮肤所吸收,并在人体内扩散。
对于纺织品安全方面的指标,可分解芳香胺的毒性和致癌性远强于甲醛。
据黑龙江省纺织纤维检验所孔主任介绍,可分解芳香胺染料是一种对人体有毒有害的染料,在与人体的长期接触中,染料如果被皮肤吸收,会在人体内扩散,引起人体病变,严重的会引发膀胱癌、输尿管癌等。
建设单位和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管理相关规定和本《目录》,开展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管理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工作。
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安全监管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全国总工会《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进行修订,将主要的职业危害因素分为6类:粉尘:包括矽尘、煤尘(煤矽尘)、石墨尘、电焊烟尘、其他粉尘等。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建设项目,是指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第三条 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项目是指存在或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所列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项目。
第三是病症与危害因素的关系,该病症必须是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引起的:第四是法定要求,即该病症必须是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所列的职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