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亚甲基双硫代乙酸基本信息

β-二酮是最典型的活性亚甲基化合物,巴比妥酸(2a)、硫代巴比妥酸(2b)、2,2-二甲基-1,3-二烷-4,6-二酮(2c)、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2d)、氰乙酸乙酯(2e)、2,4-戊二酮(2f)、环己酮(2g)及环戊酮(2h)等都是活性亚甲基化合物。羧酸酐是活性较低的亚甲基化合物。

丁酮由于具有羰基及与羰基相邻接的活泼氢,因此容易发生各种反应。与盐酸或氢氧化钠一起加热发生缩合,生成3,4-二甲基-3-己烯-2-酮或3-甲基 -3-庚烯-5-酮。长时间受日光照射时,生成乙烷、乙酸、缩合产物等。用硝酸氧化时生成联乙酰。用铬酸等强氧化剂氧化时生成乙酸。

取本品约25mg,加乙醇2ml溶解后,加亚硝酸钠结晶少许与稀硫酸10滴,振摇,溶液显红色。

水样中含硫代硫酸盐或亚硫酸盐干扰测定,此时可采用乙酸锌沉淀一过滤一酸化一吹气法。

水样中的硫化物同盐酸反应,生成的硫化氢随氮气进入乙酸锌-乙酸钠混合溶液中被吸收。吸收液中的硫离子在酸性条件和三价铁离子存在下,同对氨基二甲基苯胺二盐酸盐反应生成亚甲基蓝,在650nm波长测量吸光度。方法适用于大洋、近岸、河口水体中含硫化物浓度为10μg/L以下的水样。

方法提要 沉积物试样中的硫化物同盐酸反应,生成的硫化氢随水蒸气进入乙酸锌溶液中被吸收,生成硫化锌。吸收液中的硫离子在酸性条件和三价铁离子存在下,与对氨基二甲基苯胺二盐酸盐反应生成亚甲基蓝,在波长650nm处测定其吸光度。方法适用海洋、河流沉积物中硫化物的测定。检出限w(S)为0.3×10-6。

亚甲基在酸性条件下形成什么

1、甲醛,甲硫醇。甲醛:在酸性条件下,亚甲基可以与水分子发生反应,形成甲醛。甲醛是一种有毒的刺激性气味的化学物质,可用于制造化工原料、合成树脂、防腐剂等。甲硫醇:亚甲基也可以与硫化氢反应,形成甲硫醇。甲硫醇是一种有机硫化合物,具有强烈的恶臭味和毒性,常用于制造农药、橡胶助剂等。

2、蓝瓶子实验的原理是亚甲基蓝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呈现不同颜色。在碱性溶液中,亚甲基蓝呈现蓝色;而在酸性条件下,亚甲基蓝会褪色。在实验中,将一定量的葡萄糖和氢氧化钠溶于水中,得到碱性葡萄糖溶液。将少量亚甲基蓝加入碱性葡萄糖溶液里使其溶解,再将溶液静置。

3、首先让乙酰乙酸乙酯两个羰基中间的亚甲基接上一个乙基(此亚甲基氢带酸性,容易形成负离子,从而与CH3CH2Cl等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再让它在酸性或碱性的条件下发生水解,可生成2-戊酮。

亚甲基蓝怎么用,用多少合适?

亚甲基蓝的用法是将其兑成溶液后,倒入鱼缸中,一般200升的水倒入5毫升药物就可以了。这种药可以预防水霉病、烂鳃病、白嘴、炸鳞等症状,使用前一定要控制好用量,如果用量太多的话,很容易造成鱼儿不适,甚至可能会产生药害,不但起不到治疗作用,还会危害其健康。

亚甲基蓝的具体使用方法包括: 浸浴法:使用浓度为10毫克/升的溶液浸泡鱼体10至20分钟,可预防水霉病。 泼洒法:将池水中的药物浓度提高到2至3毫克/升,隔一天重复一次,连续使用两次,用于治疗各种淡水鱼和海水鱼的水霉病以及河蟹的链壶菌病。

亚甲基蓝应用 整缸泼洒:常规用量为1-2亳克/每升水,清水稀释溶解后整缸泼酒,隔天使用一次,先换水1/5-1/2后再下药。短时间药浴:8-10亳克/每升水的浓度药浴病鱼15-20分钟,每天一次。

亚甲基蓝的使用要配合盐,主要目的是防治水霉病和烂尾病,对寄生虫也有防治作用。浸洗时,浓度应控制在10毫克每升,持续10至20分钟;如果是全缸泼洒,浓度则为2至3毫克每升。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循环泵开启有助于药物的分布和水质更新。如果五天后鱼缸状况无明显改善,可能需要调整用药方案或更换药物。

浓度要控制在10毫克每升,时间为10至20分钟,全缸泼洒的话,浓度为2至3毫克每升。循环泵要开,如果对症,五天后就见效,否则换药,活性炭要取,1到2天下一次药,换水,养鱼要注意良水,充氧,使用亚甲基蓝的时候不能一起混用。小鱼苗死亡水质应该要严重问题,必须换水,过滤,注意保持水温。

亚甲基蓝的正确用法如下:浸浴法 使用浓度为10毫克/升溶液浸洗10~20分钟,可以防止水霉病。泼洒法 使池水中药物浓度达到2~3毫克/升,隔一天再使用1次,连用2次,可以治疗各种海淡水的水霉病和河蟹的链壶菌病。

可能感兴趣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