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晋燕13号的栽培要点如下:在夏莜麦区,推荐在春分到清明期间进行播种,最迟不宜超过谷雨时节。对于秋莜麦区,适合在5月中旬下旬播种。每亩的播种量应保持在8到10千克,行距设置在20至25厘米之间,每亩的留苗量应控制在15万至18万株之间,以保证适宜的种植密度。
2、晋燕13号具有较强的抗寒性能,适应力较好,对于干旱环境有一定的抵抗力。在田间观察中,虽有部分植株出现点状倒伏现象,但整体来看并未发现严重的黑穗病或红叶病等病虫害。这表明该品种具有一定的抗病抗逆性,对于种植者来说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
3、晋燕13号是一个经过严格审定的品种,其审定编号为晋审燕(认)2010001。这个品种的培育工作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右玉农业试验站负责申报,同时,选育单位也是同一机构,即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右玉农业试验站。品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雁红10号和皮燕麦455两种基础品种。

1、燕麦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宜在多种土壤上栽培。如黏土、草甸土、壤土等;但以富含有机腐殖质的壤土为好。
2、在优良的栽培条件下,各种质地的土壤上均能获得好收成,但以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最佳。燕麦对酸性土壤的适应能力比其他麦类作物强,但不适宜于盐碱土栽培。编辑本段栽培技术 播种期因地区而异。中国华北、西北、东北为春播区,生育期80~115天;西南为冬播区,生育期230~245天。
3、优化栽培环境 - 温度:燕麦种子在2-4摄氏度时可发芽,能耐受零下2摄氏度的低温。北方地区适合春播,南方地区可秋播,以避开夏季高温。- 土壤:燕麦适合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生长,对酸性土壤的适应性强,但不适合在盐碱地种植。
4、播种技术 种子处理 播种前,燕麦需要增加一个阳光充足、无风的环境。将种子铺2-3cm厚,晾干3-5天,可促进种子的早期萌发,提高发芽率和出苗早。它还可以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死种子表面的病原体,减少病害。播期法 早春最佳播种期在清明前后,最迟不能超过谷雨。
5、基肥 施足基肥是燕麦取得高产的重要技术环节,基肥应选用腐熟的有机肥。有机肥具有养分全面、改善土壤结构等优点,因此保证一定的有机肥用量是燕麦丰产丰收的基础。施基肥可以在秋季结合土壤深耕进行,一般每亩施用有机肥1000~1500公斤。
6、播种技术种子处理燕麦在播种前需新增一个晴朗无风的环境,将种子摊2-3厘米厚,晒种3-5天,这样能促进种子早萌发,提高发芽率,提前出苗。还能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死种子表面的病菌、减少病害。
内农大莜1号的栽培方法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首先,对于水田种植,每亩应播种54万粒莜麦种子,折合约为16公斤。而在旱滩地上,播种量则适当减少,每亩需播种49万粒,相当于5公斤。这是为了保证种子的适宜分布和生长空间。
在穗部特征上,内农大莜1号穗型呈现出圆锥型,穗粒紧密排列,穗色为黄白色,显现出健康的生长状态。穗上铃数众多,这表明其结实能力强。株高稳定在115厘米,穗长能达到21厘米,显示出良好的株型和穗型配合。在穗粒数量和质量方面,每穗平均含有37个小穗,其中不孕小穗较少,仅7个。
内农大莜1号在2001年的水浇地试验中表现出色,鲜草亩产量达到了58325公斤,这个数字比华北二号的产量增长了48%。同时,干草的亩产也提升显著,为1067公斤,相比华北二号,增长了23%。到了2002年,内农大莜1号的草量继续保持增长,亩产达到了3000公斤,比华北二号提高了2%。
.整地:可秋翻整地,也可春翻整地。翻耕20cm。2.施肥:(1)农家肥:结合秋翻或春翻整地,施入优质农家肥15至25 m3/ hm2作为底肥。(2)种肥:结合播种,施入氮磷钾复合肥(氮、氧化钾含量各15%)300kg/hm2。
内燕5号、燕科1号、内农大莜1号、内农大莜2号、蒙农大燕1号、蒙农大燕2号、坝莜1号、坝莜3号等品种。立地条件 产地范围内海拔1000米以上,选择土壤肥力中等以上的地块,要求地势平整,集中连片,便于管理,具备良好水浇条件。栽培管理 1.整地:可秋翻整地,也可春翻整地。翻耕≥2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