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端砚的产地是中国广东省肇庆市,这一地理标志产品在唐代初期就已经开始产出,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齐名,产自肇庆市东郊的端溪,因其地理位置而得名。
2、端砚的产地位于中国广东省的端溪,因此得名端砚。 端溪地区的砚石主要来源于斧柯山和北岭山。斧柯山端砚由水云母泥岩或板岩构成,质地柔和滋润;而北岭山端砚则含有赤铁矿泥岩,颜色偏红且较为干燥。
3、端砚产于广东的端溪,故名端砚(图24)。端砚为含赤铁矿的水云母泥岩或板岩,其中斧柯山端砚为水云母泥岩或板岩,质地较柔润;而北岭山端砚为含赤铁矿泥岩,质地偏红略燥。端石由以水云母为主的黏土矿物、赤铁矿、石英、方解石及微量电气石、金红石和锆石矿物组成。
4、端砚,产于广东肇庆市,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端砚、歙砚和洮砚被誉为“三大石质名砚”。端砚的制作,从采石到选料、雕刻、配盒,每一个环节都讲究精细工艺。 歙砚,全称歙州砚,产于安徽黄山山脉与天目山、白际山之间的歙州。
徐公石,一种特殊的微晶石灰岩,主要产于山东省沂南县青砣乡徐公店砚台沟。其特征为薄层状结构,含有自然溶蚀边,偶尔带有少量粉砂质成分。用此石制成的砚台,被誉为“徐公石砚”或“徐公砚”,在文房四宝中独树一帜。
徐公石产于临沂市沂南县青驼镇徐公店村砚台沟,用它制成的砚台称徐公石砚或徐公砚。具有形奇、色美、质润、石温之特点。徐公石常呈石饼状,方圆不等,直径大者尺余,小者二三寸,厚约三四寸,多具自然溶蚀边。
石头边缘有细碎石乳和深风化石纹,上端突出,下端凹陷,具雅趣。但“石隔”白砂线为瑕疵,易导致断裂。徐公石颜色丰富,有蟹青、鳝黄、沉绿、绀青、橘红、黑、紫、褐等,五彩缤纷,纹理变幻多彩。徐公石密度极高,历史多用于制砚,被称为“徐公石砚”或“徐公砚”。
《临沂县志》:“徐公店,县城西北七十五里,产石可为砚,其形方圆不等,边生细碎石乳,不假人工,天趣盎然,纯朴雅观。”唐代颜真卿、柳公权,宋代欧阳修、苏轼、米芾等名人,也在其有关著述中对徐公石砚作过介绍和品评,评价甚高。

1、澄泥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唯一的用泥烧制的名砚。因工艺繁杂,已失传数百年,故有“一砚难求”之说。不过自从三十年前蔺永茂蔺涛父子历经辛苦恢复生产后,澄泥砚已经实现了批量生产,在密度、造型、手感等方面均与古砚毫无差别。
2、上乘的澄泥砚之所以一砚难求,关键在于它的品质。一是质地坚硬,耐磨持久 。二是发墨快,且不渗水。三是色彩奇。澄泥砚的颜色纯正、大方,它的“五光十色”是其他名砚所没有的。四是雕刻绝美。澄泥砚造型生动,雕工讲究,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无一不是澄泥砚的创作对象。
3、在唐宋交替之际,澄泥砚被誉为砚中之冠,其地位超群。宋代李之彦的《砚谱》中记载,虢州澄泥砚在唐代被品鉴为第一,然而现今已鲜少使用。澄泥砚以其独特的质地和外观脱颖而出,细腻而坚实,发墨而不伤毫,其滋润性堪比优质的石质砚台。
4、澄泥砚是一种古代名砚,其制作工艺独特,以水澄结的细泥为原料,经过特殊烧制而成。宋代学者苏易简在其著作《文房四谱·砚谱》中有详细记载:“制作澄泥砚的方法是:将泥料放入水中搅拌,然后放入瓮器中静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