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合适的碱(B)可以将其脱质子化,成为一个碳负离子。但是这个碳负离子中心碳原子采取sp2杂化,可以将负电荷离域到两侧羰基的氧上,形成一个更稳定的烯醇负离子(氧的电负性比碳强很多,负载电荷的时候也更稳定)。
在该反应中,浓氨水(NH3)和氢氧化钠(NaOH)是反应物,而产生的是氨气(NH3)和氢氧化铵(NH4OH)。反应机理:氨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氨分子(NH3)中的氮原子接受了氢氧化根离子(OH-),形成了氢氧化铵分子(NH4OH)。同时,剩余的氧化钠离子(Na+)和水分子(H2O)结合成了NaOH和H2O。
其实他们并不知道化学反应机理。而且其中到底是什么样的物质。他们只知道,用那些东西经过他们那么一“加工”,就会产生这个能毒死人的东西。对于砒霜的发现,可以说是一个巧合。古代很多东西都是这样在“巧合”中发现的。比如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
以羧酸作原料时,首先羟基质子化,水离去,生成酰基阳离子1。1与叠氮酸加成,生成质子化的酰基叠氮2。2发生重排,烷基R迁移至C-N键另一端,氮气离去。水进攻质子化的异氰酸酯生成氨基甲酸酯4,去质子化及失二氧化碳得到产物胺。
乙烯与水的加成反应概述 乙烯是一种无色气体,化学式为C2H4,它具有双键结构。乙烯与水可以发生加成反应,也称为水化反应,生成乙醇(C2H5OH)。这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反应,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乙烯与水的反应机理 乙烯与水的加成反应是一个以酸催化为主的过程。

碳负离子稳定性影响因素 杂化效应杂化轨道电负性大小顺序是sPsP’sP3。电负性越大,其拉电子能力越强,所以碳负离子的稳定性有如下顺序:Hc二c一HZC~己HCH3己HZ 根据反应式:R一H、R一+H十,如果R一的稳定性越大,只一H的酸性越强。 H / HC三C一H HZC一C CH3CHZ一H \ H PK。
影响碳负离子稳定因素主要包括:诱导效应、共振效应、杂化效应、位阻效应。碳负离子是三个基团,有一对孤对电子的碳的活性中间体,一个单位负电荷。四面体构型。孤对电子占一个杂化轨道。比较相应酸的酸性大小,判断负离子稳定性大小。
碳负离子稳定性影响因素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中心碳原子的杂化形式、电子效应以及空间效应。杂化形式影响:sp3杂化结构的碳负离子更稳定,因为其原子核之间距离较短,对负电荷稳定能力更强。如图所示,sp3杂化结构形成碳负离子。电子效应影响:吸电子基团有利于碳负离子稳定,而给电子基团则相反。
由价层电子互斥理论计算出甲基负离子由一对孤电子对,加上3对σ键电子对共有4对价电子对,所以还是sp3杂化。
甲基都向甲烷类推,甲烷是正四面体,甲基少一个氢,且有一个单电子,那么他的空间构型是如氨气的三角锥形。同样,甲基负离子也是如此,也是三角锥形(甲基负离子与氨互为等电子体),甲基正离子已经失去那个单电子了,即碳的价电子变成3,那么他只能sp2杂化,所以甲基正离子是平面正三角形(和BF3一样)。
简单的烷基碳负离子,其负电中心碳原子是 sp3杂化的未共用电子对占据一个 sp3杂化轨道,离子具有四面体构型,一般能迅速发生反转呈现为平衡。这类碳负离子的稳定性顺序(按荷负电原子类型)为伯 仲 叔。这可能是由于烷基的推电子性诱导效应。
碳正离子是一种带有正电荷的不稳定的有机物,其最外层有6个电子,碳原子采用sp2杂化状态。在sp2杂化中,碳原子的三个sp2杂化轨道与其他三个原子的轨道形成σ键,形成一个平面结构,键角接近120°。而碳原子的剩余p轨道则垂直于该平面,且没有电子。
我认为碳正离子都是sp2 杂化,你可能是把碳正离子与卡宾弄混了,一般来说,卡宾不一定sp2 杂化,碳正离子应该是sp2 杂化。
我们知道一个亚甲基正离子的构型是平面三角形,即sp2杂化。这就说明中心碳原子的pz轨道是不受杂化影响的,垂直于亚甲基正离子平面。这样一个正离子与苯相连时,亚甲基碳的pz轨道可以与苯的离域电子共轭形成pi(7,7)的离域轨道,因此降低了能量。非常稳定 可追问 望采纳。
在AB中,碳+ 碳- 离子都是SP2杂化的,也就是说和共轭双键形成共平面的共轭体系。但是碳正离子的剩余的P轨道没有电子,碳负离子的剩余空轨道有2个电子。再加上共轭的6个π电子,不就是6个和8个么?a有芳香性,b没有。
如果连接烷基、H等,由于碳正离子是Sp2杂化,有空的p轨道,会和烷基的C-Hsigma形成超共轭,进而分散碳正离子的电荷,使之稳定。所以,连接的烷基越多越稳定,即叔碳正离子仲碳正离子伯碳正离子甲基。
另外,根据杂化轨道理论,碳原子的杂化类型可以根据其成键方式的不同而变化。例如,当碳原子与四个不同原子形成四个单键时,它会采用sp3杂化;当碳原子形成一个双键和两个单键时,它会采用sp2杂化;而当碳原子形成一个三键和一个单键时,则会采用sp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