羧甲基淀粉钠作崩解剂内加与外加量为多少

1、干淀粉:作为经典崩解剂,干淀粉含水量低,吸水性强,适用于水不溶性或微溶性药物,但对易溶性药物效果欠佳。生产中,可通过外加法、内加法或内外加法来改善崩解性能,内外加法通常比例为外加25%~50%,内加75%~50%。

2、羧甲基淀粉钠在药片添加剂中用于崩解剂,和粘稠剂。

3、首先,干淀粉,如玉米淀粉或马铃薯淀粉,其含水量在8%~10%之间,吸水性强且膨胀性良好,适用于水不溶性或微溶性物料,但对易溶性药物的崩解效果较差。一般用量为配方总重的5~20%,需在压片前干燥处理。

4、羧甲基淀粉钠为淀粉在碱性条件下与氯乙酸作用生成的淀粉羧甲基醚的钠盐。性状白色或类白色粉末,无臭、无味,在空气中有引湿性,在常温下溶于水,分散成粘稠状胶体溶液,在乙醇、乙醚中不溶。用途:本品系淀粉的衍生物,主要用作固体制剂的崩解剂。

羧甲基淀粉钠

1、羧甲基淀粉钠(CMS-Na)又称为羧甲基淀粉,是一种阴离子淀粉醚,是能溶于冷水的电解质。首次制成羧甲基淀粉醚是在1924年,1940年已工业化生产。是变性淀粉的一种,属醚类淀粉,是一种水溶性阴离子高分子型化合物。它无味、无毒、不易霉变、当取代度大于0.2以上时易溶于水。

2、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是羧甲基纤维素钠,又叫羧甲基淀粉钠,是一种白色或略带浅黄色的无定形粉末,具有增稠、分散、悬浮、粘合、成膜、保护胶体和保护水分等优良性能。

3、羧甲淀粉钠(CMS-Na)是淀粉的羧甲醚的钠盐,不溶于水,吸水膨胀作用非常显著,其吸水后膨胀率为原体积的300倍,是一种超级崩解剂。

常用的片剂崩解剂有哪些

⒈ 在片剂制备时,碳酸钙、氧化镁、碳酸镁等均可作为吸收剂。 ⒉ 在片剂制备时,常用的崩解剂有干燥淀粉、羧甲基淀粉钠(CMS-Na)、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泡腾崩解剂、表面活性剂等。 ⒊ 甘露醇可作为咀嚼片的稀释剂,常与糖粉配合使用,在口腔中有凉爽和甜味感。

常用的片剂崩解剂包括以下几类: 干燥黏合剂类崩解剂。常用的有淀粉类干燥黏合剂、预胶化淀粉类黏合剂等。淀粉是片剂中最常用的辅料之一,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可压性和崩解性。预胶化淀粉则具有更好的黏合性和崩解性,常用于需要快速崩解的药品中。 纤维素类衍生物崩解剂。

淀粉类崩解剂。淀粉是最常见的片剂崩解剂,它具有优良的干燥性和流动性,同时价格较低。它可以增加药物的溶出速度和改善其溶出行为,在药物释放初期可起到快速的崩解作用。常见的淀粉类崩解剂有淀粉浆和预胶化淀粉等。 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

常用的崩解剂品种:①干淀粉;②羧甲淀粉钠(CMS-Na);③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④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CCMC-Na);⑤交联聚维酮(PVPP);⑥泡腾崩解剂:碳酸氢钠(钾)、碳酸钠(钾)和枸橼酸、富马酸。

干淀粉和羧甲基淀粉钠崩解剂对片剂硬度的影响

1、片剂硬度:崩解剂的加入量会影响片剂的硬度,加入的崩解剂过多,会导致片剂过于松散,影响其硬度,而加入的崩解剂过少,则会导致片剂过于硬,难以崩解,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配方和要求来调整崩解剂的用量。

2、淀粉用作片剂崩解剂的缺点:①淀粉的可压性不好,用量多时可影响片剂的硬度;②淀粉的流动性不好,外加淀粉过多会影响颗粒的流动性。淀粉具有双重功能,既起崩解作用又有粘合作用。羧甲基淀粉钠(cms-na)本品为优良的崩解剂。为白色粉末。

3、崩解剂,包括干淀粉、羧甲基淀粉钠、低取代基羟丙基纤维素。

中药药剂学:片剂的赋形剂——崩解剂

1、毛细管作用片剂具有许多毛细管和孔隙,与水接触后水即从这些亲水性通道进入片剂内部,强烈的吸水性使片剂润滑而崩解。淀粉及其衍生物和纤维素类衍生物的崩解作用多与此相关。膨胀作用崩解剂吸水后充分膨胀,自身体积显著增大,使片剂的粘结力瓦解而崩散。

2、淀粉类崩解剂。淀粉是最常见的片剂崩解剂,它具有优良的干燥性和流动性,同时价格较低。它可以增加药物的溶出速度和改善其溶出行为,在药物释放初期可起到快速的崩解作用。常见的淀粉类崩解剂有淀粉浆和预胶化淀粉等。 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

3、崩解剂是指能使片剂在胃肠液中迅速裂碎成细小颗粒的物质,从而使功能成分迅速溶解吸收,发挥作用。这类物质大都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和膨胀性,从而实现片剂的崩解。除了缓控)释片以及某些特殊用途的片剂以外,一般的片剂中都应加有崩解剂。

4、毛细管作用。片剂具有许多毛细管和孔隙,与水接触后水即从这些亲水性通道进入片剂内部,强烈的吸水性使片剂润湿而崩解。淀粉及其衍生物和纤维素类衍生物的崩解作用多与此相关。膨胀作用。崩解剂吸水后充分膨胀,自身体积显著增大,使片剂的粘结力瓦解而崩散。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