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步是生2-甲基2-对甲苯基丁烷,然后苯环上的甲基被氧化成羧基,这边大基团不变。
2、CH2=C(CH3)CH2CH3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双键先被加成氧化生成邻二醇,接着双键断裂,生成甲醛与丁酮,甲醛还能继续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因而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丁酮。若被冷、稀的碱性高锰酸钾氧化,氧化停留在邻二醇阶段。
3、能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双键一定是在末端的。
有机物的命名方法有系统命名法,习惯命名法,有些有机物还有俗名。1: 一般规则 取代基的顺序规则 当主链上有多种取代基时,由顺序规则决定名称中基团的先后顺序。
若分子中出现二次以上的双键,则以“二烯”或“三烯”命名。烯类的异构体中常出现顺反异构体,故须注明“顺”或”反”。炔烃 命名方式与烯类类似,但以含有叁键的最长键当作主链。以最靠近叁键的碳开始编号,分别标示取代基和叁键的位置。炔类没有环炔类和顺反异构物。
有机物命名编号优先顺序是羧酸、磺酸、酸酐、某酸某酯、某酰卤、某酰胺、某腈、某醛、某某酮、某醇、某硫醇、酚、硫酚、胺、某某醚、某烯、某炔、某苯、某烷、卤代等。选定主官能团和主链之后,将其它官能团和支链视为母体的取代基,按取代基次序规则顺序命名。
有机物的命名从命名碳链开始,碳链的长度可以是直链、支链或环状。直链烷烃以及其它带有支链或环状结构的有机物都需要按照一定规则命名。直链烷烃的命名以烷作为后缀,根据碳原子数分别为甲烷、乙烷、丙烷等。支链烷烃则需要标识分支的位置和取代基名称。
CH3CHBrCH2CH3发生消除反应时,可能的产物应当有两种:CH2=CHCH2CH3和CH3CH=CHCH3,而实际的产物以后一种为主,因为前者相当于-CH2CH3取代了CH2=CH2中的一个H原子,只有一个取代基;而后者则是两个-CH3取代了CH2=CH2中的两个H原子,有两个取代基。
CH2=CH-CH2-CH3 + Br2 CH2Br-CHBr-CH2-CH3(条件是加热?不好意思不太记得了)CH2Br-CHBr-CH2-CH3 + 2NaoH CH2OH-CHOH-CH2-CH3 +2NaBr(条件是氢氧化钠水溶液,加热)CH2=CHCH3+Br2===CH2BrCHBrCH3,这是第一种反应类型:加成反应。
有机化合物在有β氢的条件下,从一个分子中脱去一个或几个小分子(如水、卤化氢等分子),而生成不饱和(碳碳双键或三键或苯环状)化合物的反应,叫做消去反应。
消除反应速率 在离子型1,2-消除反应中,带着成键电子对一起从反应物分子的1位或α碳原子上断裂下来的基团称为离去基团(L),另一个失去的基团往往是连在2位或β碳原子上的氢,称β氢原子。
首先2-溴丁烷在氢氧化钠醇溶液加热条件下发生消去反应生成2-丁烯,其次2-丁烯与溴加成生成2,3-二溴丁烷,最后2,3-二溴丁烷在氢氧化钠醇溶液加热条件下发生消去反应生成1,3-丁二烯。
-丁烯密度0.5951g/cm3(20/4℃1-丁烯的聚合物。熔融温度为137℃,密度约0.91克/厘米3。丁烯,是一种有机物,分子式为C4H8,分子量为51,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微溶于苯。主要用于脱氢制丁二烯,也可经水合成正丁醇。
-丁烯相对密度(水=1):0.577(25℃)。1-丁烯 1-丁烯(分子式:C4H8分子量:511)在室温和常压下为无色、可燃性气体。能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1-丁烯在高浓度下可作为麻醉剂。其毒性约是乙烯的5倍。
在理化特性上,这些丁烯异构体通常呈现无色气体状态,不溶于水,却能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它们都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其中正丁烯散发出微弱的芳香气味,其分子量为51,密度为0.5951g/cm3(在20/4℃条件下)。异丁烯则带有不愉快的气味,其爆炸极限范围为8%至6%,沸点较低,为-90℃。
它的相对分子量为512,密度为0.5951克/立方厘米(20/4℃),熔点为-185℃,沸点为-3℃,闪点为-80℃,蒸气压在0℃时为127000帕,折射率为3962(-25℃)。1-丁烯为无色气体,不溶于水,但易于溶解在乙醇中。主要用途是通过脱氢制备丁二烯,来源于丁醇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