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的天然重度一般为17~20 kN/m3(含水量对应从低到高),由于饱和重度大于等于天然重度,所以浮重度保守取为11 kN/m3。
浮重度不是10。浮重度是根据地下水位以下取出的土其天然重度可作为饱和重度。当土处于地下水位以下时,则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单位土体积中颗粒的有效重力,由单位土体积中土颗粒的重力扣除浮力后重度称为土的有效重度。
计算浮重度的公式相对简单:浮重度等于岩土的饱和重度减去水的重度。这里的饱和重度是指岩土在完全饱和状态下的重度,即考虑了岩土孔隙中全部充满水的情况下的重度。而水的重度则是指单位体积水的重量,通常情况下取值为8kN/m。
在一般情况下,基础和土的平均重度取为20 kN/m。 土的重度,亦称土容重,是指单位体积土所受到的重力。 根据土孔隙中充水程度以及土所处的环境位置,土的重度可以分为天然重度、干重度和饱和重度等类型。 有效重度是指扣除浮力后的固相重量与土的总体积之比。
学科:工程地质学 词目:土重度 英文:unit weight of soil 释文:土重度曾称土容重,是单位体积土受的重力。按土孔隙中充水程度和土所处的位置,又可分为天然重度、干二重度、饱和重度等。有效重度=浮重度,是扣除浮力以后的固相重量与土的总体积之比。
根据天然重度计算饱和重度:可根据报告里的土三相指标(含水量、相对密度和天然密度)求出饱和重度,然后计算有效重度。 土的天然重度一般为17~20 kN/m3(含水量对应从低到高),由于饱和重度大于等于天然重度,所以浮重度保守取为11 kN/m3。
1、土体的颗粒密度即为固体质量与排除空隙和孔隙的固体体积之比。抗渗验算采用颗粒密度减去水的重度即土体颗粒的浮重度。
2、计算公式: 有效重度=(土重力—土中固体颗粒体积×水的重度)/土总体积=饱和重度-水重度(水重度=10kN/m^3)。饱和重度:一般从地下水位以下取出的土其天然重度可作为饱和重度。
3、度=有效重度。以地基规范的承载力计算公式为例,基础面以下取浮重度是对的,但基础面以 上取浮重度不一定是正确的,取有效重度则是对的。
1、在土力学教材中,对于土的”浮密度“较普遍的定义是:”土在地下水位以下,单位土体中土粒的有效质量。“在经典的力学中有质点的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的概念,两者相等,他们是质量这一物质固有属性的两种不同表现。
2、物体在液体中漂浮和悬浮有明显的区别。漂浮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关系为:漂浮的物体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而悬浮的物体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当漂浮物为同一材质时,说明漂浮的液体密度大于悬浮的液体密度。关于一楼的说法,确实是错误的。漂浮和悬浮状态下,浮力和重力是相等的,这一点是正确的。
3、学科:工程地质学 词目:土重度 英文:unit weight of soil 释文:土重度曾称土容重,是单位体积土受的重力。按土孔隙中充水程度和土所处的位置,又可分为天然重度、干二重度、饱和重度等。有效重度=浮重度,是扣除浮力以后的固相重量与土的总体积之比。
4、液体密度与物体密度相等时,处于悬浮状态。液体密度大于物体密度时,处于漂浮状态。
5、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密度及物体所在的深度无关。 (4)此定律不仅适用于静止的液体,也适用于静止的气体。
6、土的浮密度是土单位体积中土粒质量与同体积水的质量之差.也被称为土的有效密度,ρ。
1、土的天然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土壤质量,通常用符号ρ表示。 密度的计算公式是ρ = m/V,其中m代表质量,V代表体积。 土的密度受土粒本身密度、孔隙体积以及孔隙中水分的质量共同影响,这一数值能够全面反映土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 砂土的天然密度通常接近4 g/cm。
2、计算公式:单位体积所具有的质量称为密度,公式ρ=m/V(kg/m3);单位体积所具有的重量称为容重,公式γ=G/V(N/m3),容重等于密度和重力加速度的乘积,即γ=ρg。释义:容重也称为重度。指单位容积内物体的重量,常用于工程上指一立方的重量,如单位体积土体的重量。
3、土的干密度计算公式为ρd=ρw/(1+0.01w),其中ρd代表干密度,ρw代表水的密度。 干密度是指土的孔隙中完全没有水时的密度,即固体颗粒的质量与土的总体积的比值。 土的最大干密度通常在4-7g/cm3范围内。
4、公式:土的相对密度=最大干密度*(土料压实干密度—最小干密度)/(土料压实干密度*(最大干密度—最小干密度)。相对密度只是没有单位而已,数值上与实际密度是相同的。土的分类:淋余土:淋余土与极育土相较,系属高盐基森林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