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3CH。根据分子中氨基的数目,可把胺分为一元胺、二元胺和多元胺,得出H2NCH2CH2NH2,进行换算,胺的结构氨基是胺类化合物的官能团,在碘化后的二甲基二乙基胺化学式是CH3CH。
CH3CH2CH2CH2)3N。碘化二甲基二乙基铵的结构式为CH3CH2CH2CH2)3N,结构式是表示用元素符号和短线表示化合物(或单质)分子中原子的排列和结合方式的式子,是一种简单描述分子结构的方法。
首先,画出一个氮(N)原子。其次,在氮原子周围画出四个键,这四个键分别连接到两个甲基(CH3)基团和两个乙基(C2H5)基团。然后,在每个甲基基团上画出一个碳(C)原子,然后在碳原子周围画出三个氢(H)原子。这样就完成了两个甲基基团的结构。
碳酸氢铵 碳酸氢铵呈粒状、板状或柱状结晶,有氨臭。碳酸氢铵是一种碳酸盐,所以一定不能和酸一起放置,因为酸会和碳酸氢铵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使碳酸氢铵变质。碘化铵 常温下呈无色结晶或颗粒。可溶于水、醋酸、氨,易溶于乙醇、丙酮;微溶于乙醚。
易溶于乙醚、乙醇、氯仿和其他有机溶剂,也溶于氢碘酸和碘化钾溶液而呈深褐色。可与大部分元素直接化合,但不象其他卤素反应那样剧烈,碘的典型有机反应有:芳香族化合物的亲电子置换,形成芳基碘化物;邻近羰基官能团的碳原子的碘化作用;I2在跨越不饱和烃的多重键上的加成反应。
淀粉遇碘会生成碘的淀粉络合物,呈现出蓝色。淀粉是一种多糖,由许多葡萄糖分子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在淀粉分子中,葡萄糖单元的C-1和C-4位置上的羟基可以与碘发生反应,生成蓝色的化合物。这个反应被称为碘化反应,是淀粉的一种特征反应。
放热。据查中国化学网,碘化反应是甲烷与碘发生反应,该反应过程大量放热的,并且热量难以移走。甲烷物理性质是无色、可燃和无毒的气体。其沸点为-1649℃,甲烷对空气的重量比是0.54。
不重排和负氢迁移的产物都可以得到。重排是C骨架的改变,H原子在C骨架上的移动不算重排。
-甲基-1-丁烯和碘化氢反应先生成二级碳正离子,与其相连的三级碳上有氢,氢发生迁移,生成较稳定的三级碳正离子。因为氢的迁移速率大于烷基迁移速率,所以碳骨架不会重排。
楼上的,SN1是取代反应,这个是加成反应。HI放出的质子把双键质子化形成碳正离子,然后甲基带着一对电子迁移到带正电的碳上发生碳正离子重排(重排的动力在于新的碳正离子上烷基更多,烷基是给电子的,可以分散正电荷使碳正离子相对稳定)。最后I-和正离子结合形成最终产物。过程如图。
如果按SN机理反应,就有重排产物产生,如2-戊醇与氢溴酸反应有86%2-溴戊烷与14%3-溴戊烷;异丁醇在氢溴酸与硫酸中加热反应,有80%异丁基溴与20%三级丁基溴,新戊醇由于β位位阻太大,得到的是重排产物2-甲基-2-溴丁烷。
1、-甲基-1-丁烯和碘化氢反应先生成二级碳正离子,与其相连的三级碳上有氢,氢发生迁移,生成较稳定的三级碳正离子.因为氢的迁移速率大于烷基迁移速率,所以碳骨架不会重排. 不会重排,主产物是4,4,-二甲基-2-碘戊烷。符合马氏规则。取代反应不一定重排,SN1反应可能会重排,SN2反应不会重排。
2、主产物:3-甲基-2-碘丁烷副产物:3-甲基-1-碘丁烷说明:根据结构式,此加成为不对称加成,有两种加成产物,根据马氏定则,占优势的主产物以“氢多加氢”(即氢加成后加在原先碳碳双键两边连有氢更多的一个碳上)方式生成。高中有机化学题中常忽略副产物。
3、衍生命名法 对于结构不太复杂的醇,可以甲醇作为母体,把其他醇看作是甲醇的烷基衍生物来命名。(3) 系统命名法 选择含有羟基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把支链看做取代基;主链中碳原子的编号从靠近羟基的一端开始,按照主链中所含碳原子数目而称为某醇;支链的位次、名称及羟基的位置写在名称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