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雏鸡前10天的饲养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温度控制:雏鸡刚出壳前十天需进行控温,因为小鸡的保温能力低,调节体温机能不完善。需人工将鸡舍的温度调节到30~32℃之间,以保证小鸡的健康生长。饮用水管理:雏鸡前期的抵抗力很弱,饮用水一定要选择凉白开,以保持肠道健康。
2、开食与饮水:雏鸡出壳后12 - 24小时应先饮水,可在水中加葡萄糖和维生素,开食在饮水后2 - 3小时进行,使用易消化的雏鸡专用饲料。饲养密度:合理的饲养密度能保证雏鸡有足够空间活动和采食,1 - 10日龄每平方米饲养30 - 40只,要根据雏鸡生长及时调整。
3、雏鸡前10天的饲养技术 确保饲养环境优良 雏鸡饲养前十天是生长的基础阶段,首先要确保饲养环境达到要求。饲养场所要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温度维持在30℃左右,湿度控制在适宜范围内。同时,确保通风良好,避免空气浑浊影响雏鸡健康。饲养场地要清洁消毒,减少病原菌滋生。

进雏时间:北方在2-4月份,育雏后气温暖,雨水少,日照充足,比较干燥,草本发芽,小虫繁殖渐多,适宜鸡在场内自由觅食的时间。饲养密度:接四鸡后,以每平方米笼面放50只左右,自上层往下放,平面网上养的自离热源近外往远处放,今后随鸡的生长逐步扩群。
育雏温度不要超过35℃,不能忽高忽低,雏鸡分布均匀,育雏头7天提供光照22小时,每平方米3~5瓦灯泡,仔细观察幼雏是否有因为温度、饲料和水等所引起的问题,幼雏有倦怠、喘息乃至虚脱的情形表示育雏温度过高,幼雏挤成一团并鸣叫表示温度过低。
注意通风换气,便于清粪和打扫地面,保持鸡舍内空气新鲜。多雨季节容易暴发球虫病,平养的育成鸡更要注意及时给药预防。夏季蚊虫多,应提前做好鸡瘟疫苗的接种,防止发生鸡瘟。 鸡的挑选 从鸡腿、嘴的颜色辨别(产蛋前黄腿、黄嘴)。
1、养殖蛋鸡需要掌握育雏、生长和产蛋三个阶段的养殖技术:育雏期:温度掌控:需将温度保持在3033摄氏度,7天后逐渐降至28摄氏度,确保雏鸡的生理适应。密度管理:每平米保持10只以下的密度,以利于雏鸡健康成长。
2、蛋鸡养殖犹如精心雕琢的艺术品,需要经历育雏、生长和产蛋三个阶段的精心呵护。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需求和策略,下面让我们逐一揭示这些关键环节。 育雏期——雏鸡的黄金时光蛋鸡的新生旅程在0-6周龄的育雏期开启,这是奠定一生的基础。
3、蛋鸡的养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养殖区域的选择与建设 远离污染源:养殖场地应远离城区、交通要道及工厂等污染源,确保空气质量良好,适合进行无公害的绿色养殖。合理规划:鸡舍应设立运动场、休息室及育雏室等区域,并根据养殖规模控制好面积。同时,要对养殖场周围进行消毒工作,防止病菌感染。
4、蛋鸡的养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养殖区域的选择与管理 选址:养殖场地应远离城区、交通要道及工厂等嘈杂和污染源,优选深山等空气质量好的地方,以进行无公害绿色养殖。鸡舍建设:设立运动场、休息室及育雏室等,根据养殖规模控制面积,并对养殖场周围进行消毒,防止病菌感染。
种鸡与商品蛋鸡的养殖目的不同,因此,在饲养管理上也有一定的区别。主要如下:1饲养方式和饲养密度 我国蛋种鸡大多采用笼养,其中育雏期0~6周龄采用四层重叠式育雏笼,育雏期7~20周龄采用三层或两层育成笼,产蛋种鸡采用两层或三层蛋鸡笼饲养、人工授精。采用笼养便于雏鸡的免疫和防病,增加饲养密度。
蛋种鸡和肉种鸡: 养殖时间会更长,可能会达到700天甚至更长。 在500天左右会进行一次换羽,换羽后再用300天左右的产蛋季。国外商品蛋鸡: 养殖模式与国内的商品产蛋鸡类似,但一般也会进行换羽,在利用一个产蛋季。综上所述,蛋鸡的养殖时间主要取决于其种类和养殖目的。
不同的是,养商品蛋鸡只是为了得到商品食用蛋,而养种鸡则是为了得到高质量的可以孵化后代的种蛋。所以饲养种鸡要求更高。在某些饲养管理环节上亦有所不同。 种鸡的选择 除在育种场进行综合选择外,一般种鸡场选择鸡时主要看鸡的外貌有无缺陷,体重是否恰当,健康状况如何。
海赛克斯褐生产性能良好,饲料转化率高,产蛋周期长,158日龄产蛋率达50%,20—78周龄平均产蛋率为76%,饲养年产蛋量为308枚,平均蛋重62克,料蛋比39:1;产蛋末期蛋鸡体重为25千克。蛋壳呈褐色,厚而致密,破损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