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每平方投放多少尾最为合适

泥鳅养殖的适宜密度约为每平方米100尾左右。 在高密度养殖中,通常每斤大约可容纳20尾泥鳅作为商品鳅出售。 以此计算,每平方米大约可产出5斤左右的泥鳅。 如果养殖环境中的溶氧充足,可以适当提高养殖密度。

尾左右,一般商品鳅20尾/斤可以出售,这样一平米大楷可以产5斤左右,如果溶氧大可以适当加大养殖密度。

苗种放养,池塘养殖成鳅,一般每平方米水面投放鳅种40-50尾,鳅种要求规格整齐,大小差距不能太大,以免大鳅吃小鳅。苗种规格以3-4厘米为宜。鳅种下塘时用增效水霉净浸洗5分钟,以防水霉病发生。施足基肥,泥鳅的食性较杂,水体中的植物、小动物、微生物及有机碎屑都是它的食物。

怎样养殖泥鳅?

1、池塘养殖,泥鳅池面积以150-250平方米较好,水深应保持40-50厘米。鱼溜处水深60-70厘米,泥鳅池可新建,也可利用旧池塘、水坑或其它养鱼设施。水泥池或三合土坑,池底要铺20厘米左右厚的肥泥。土池的池壁和底部要夯实捶紧,进出水口要装防逃罩。

2、饲养池建造 选择光照良好,温暖通风,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3公里内无污染源的场所建造饲养池。养鳅池土质为中性或微酸性黏质土壤。面积100~300平方米,池深80~100厘米,水深30~50厘米。清池消毒 鳅种放养前15天用生石灰清池消毒。

3、泥鳅的养殖方法 建塘要求 养殖泥鳅的池塘面积一般为5-10亩,池水深度为5-8米,在初春放泥鳅苗前20天,要用生石灰清理1次池塘,再用增氧颗粒和复合盐将水质进行改善,利于其生长。

4、要根据水质情况,经常投施一些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培育水中的天然饵料。除施肥外,每天还要投喂人工饲料、投喂量可依季节不同而异,3月份为泥鳅总体重的1%,4-6月份为4%,7-9月份为10%,10月份为4%。池塘内要设食台,将饲料投在食台上。

5、播种。泥鳅苗上塘时间为每年5月,种植密度为1500-2000只/m2。鱼苗投产过程中,要注意放养前的试水,检查水体毒性是否消除。饲养管理 泥鳅苗体长小于2cm时,可根据水情适当追肥。追肥可以用发酵的猪、牛、鸡、人粪等农家肥,每天早晚各撒一次。

6、选泥鳅苗:苗种要购买游动快,表皮没有损伤,健康没有病害,3厘米-4厘米长的泥鳅苗。运送会苗种的时候,要小心一些不要伤到苗种,运到池塘边之后,用食盐水淋一遍鱼种,再放养。(2)放养密度:放养苗种的最佳时间在5月中期。每亩可以放养1万尾泥鳅苗。养殖管理。

缅甸爬鳅苗种放养

在准备缅甸爬鳅苗种放养前,首先要进行彻底的清塘处理。具体操作是在鳅种放养前7天至10天,每平方米使用0.2千克的生石灰,确保水质干净无菌。清塘后,紧接着进行水位调整,保持5厘米至20厘米的水深,此时可以施入10千克至15千克的有机肥与无机肥混合物,以促进水体中基础饵料生物的繁殖。

近年来,江苏省滨海县的一些农户在自家的房前屋后开辟了一种新的养殖方式,即利用闲置的池塘和低洼地进行改造,实践缅甸爬鳅的庭院养殖。这种方法因其操作简便、饲料来源丰富、养殖成本低和管理便利而备受青睐。对于农民来说,这不仅提供了一条发展家庭副业、迈向富裕生活的途径,而且显示出极大的发展潜力。

在建设缅甸爬鳅的养殖池时,理想的选址应具备平坦的地势,确保通风和充足的阳光照射,进出水设施需便捷且易于管理。池塘形状可灵活设计,长方形和东西走向通常较为适宜。池塘面积依据养殖方法和水平有所差异,庭院养殖常见于50-80平方米的区域,深度保持在1-5米之间。

在养殖缅甸爬鳅的初期,池水深度需控制在10至20厘米范围内,以适应鳅种的初期适应环境。随着鳅种的成长,水位应逐渐提升至适宜的深度,一般情况下保持浅水状态,但在炎热的高温季节,可以适当加深水位。同时,定期注入新鲜的水源,以维持水质的清新和稳定,为爬鳅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缅甸爬鳅展现出了独特的形态特征。其体形前躯扁平,尾柄则呈现出细圆的轮廓,整体背缘微微弯曲,腹部线条平坦。显著的特征在于唇部,拥有发达的乳突,这是其显著的识别标志。吻部结构复杂,由三片叶状结构组成,其中中叶之间还配有两个小吻须;口角处则配备了一对辅助须。

爬鳅,一种杂食性小型鱼类,其食物来源广泛,包括水蚤、蚯蚓、蝇蛆等天然饵料。在人工养殖环境中,它们的饲料选择也相当多样,如米糠、豆饼、豆渣、血粉和麦麸等都是适宜的投喂选项。爬鳅的食量受水温影响明显。在春季,即3月份,每日投喂量应占其体重的1%。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