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机氮农药的主要种类包括氨基甲酸酯类、脒类、硫脲类、取代脲类和酰胺类等。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N-甲基氨基甲酸酯类如西维因、速灭威等具有极强的杀虫活性,而N,N′-二甲基氨基甲酸酯类如异索威、吡唑威等主要作为杀虫剂。苯基氨基甲酸酯类如苯胺灵主要用于除草,如燕麦灵。
2、主要品种有氨基甲酸脂类化合物,如西维因(氨甲蔡)、叶蝉散、速灭威、混灭威等;眯类化合物,如杀虫眯;硫 代胺基甲酸化合物,如巴丹(卡塔普);硫脉类化合物,如杀虫硫脉(螟铃畏)等。
3、杀虫脒、螟蛉畏、呋喃丹等农药就属有机氮类,现在已禁止使用。
4、有机氮农药主要用于防治水稻螟虫和棉药红铃虫等。此类药物包括杀虫脒,虫岭畏等。目前应用广泛的是杀虫脒。本节以杀虫脒为代表,进行讨论。杀虫脒又名氯苯脒。其纯品为白色晶体、无味。一般经呼吸道及皮肤吸收或口服中毒。
该化合物的主要应用领域在于有机合成,特别是在环合反应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它被用于合成抗生素头孢地嗪(Cefodizime)的重要中间体,这种化合物名为2-巯基-4-甲基-5-噻唑乙酸乙酯。这种合成过程中的精确使用,体现了二硫代氨基甲酸铵在精细化学工艺中的价值。
二硫代氨基甲酸铵在科学和工业领域有着特定的应用,可能涉及到化工、农业或生物化学等不同领域。了解其准确的名称对于进行相关实验、研究或产品描述至关重要。如果你需要进一步的化学性质、用途或制备方法等信息,建议查阅相关专业资料或咨询化学专家。
二硫代氨基甲酸铵的分子式为NH4CH2NS2,表明该物质含有氮、碳、硫和氢四种元素。分子量为119,是一个相对简单的化合物。在化学领域,二硫代氨基甲酸铵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它的具体用途、合成方法、化学性质等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和文献查阅。
1、敌百亩,其化学名称为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主要用作杀菌剂、橡胶促进剂等。威百亩是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杀线虫剂,其在土壤中降解成异氰酸甲酯发挥熏蒸作用,有效杀灭根结线虫、杂草等有害生物。
DTC,即Dithiocarbamate的缩写,中文直译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这个术语在学术界和化学领域尤其常见,其英文缩写词的流行度为2624,主要应用于重金属螯合剂、环境治理、腐蚀抑制以及细胞生物学研究等方面。
二硫代氨基甲酸盐(DTC:Dithiocarbamate),早在19世纪中期就已经实现实验室合成,但DTC衍生物作为重金属捕集剂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叶,美国20年代八十年代申请了一系列合成DTC重捕剂的专利。
目前在实际研究应用较多的金属螯合剂主要有两类,黄原酸酯类和二硫代胺基甲酸盐类衍生物(DTC类)。而DTC类衍生物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螯合剂是一种与重金属离子强力螯合的化工药剂,广泛应用在电镀业、电子工业、有色、钢铁冶炼业 、照相实验室和胶片洗印厂 、化学工业、 垃圾焚烧厂、蓄电池厂。
目前在实际研究应用较多的重金属捕集剂主要有两类:黄原酸酯类和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衍生物(DTC类),而DTC类衍生物是应用最广泛的。
三唑酮类杀菌剂:如丙硫菌素、戊唑醇等。这类杀菌剂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能够有效地抑制真菌的生长和繁殖。它们通过干扰真菌细胞膜的合成,导致细胞内容物泄漏,从而杀死真菌。 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
三环唑类杀菌剂:如丙环唑、戊环唑等,这类药物具有广谱的抗真菌活性,对玉米褐斑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它们主要通过干扰真菌细胞膜的合成,破坏其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杀菌的目的。
三唑酮类杀菌剂:如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这类药物具有广谱的抗真菌活性,能够有效地抑制玉米褐斑病菌的生长和繁殖。使用方法是将药剂按照推荐剂量稀释后喷洒于玉米叶片上,一般每隔7-10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3次。 苯醚甲环唑类杀菌剂:如氟硅唑、咪鲜胺等。
三唑酮类杀菌剂:如氧氟沙星、多菌灵等。这些药物能够有效地抑制真菌生长和繁殖,对玉米褐斑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抗药性的产生。 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如丙环唑、异菌脲等。这些药物也能够有效地抑制真菌生长和繁殖,对玉米褐斑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三唑类杀菌剂:如戊唑醇、氟环唑等。这类杀菌剂具有广谱、高效的特点,能够有效地抑制真菌的生长和繁殖。使用方法:在玉米褐斑病发病初期,按照推荐剂量进行叶面喷雾,每隔7-10天喷施一次,连续使用2-3次。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如嘧菌酯、吡唑醚酯等。
玉米褐斑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玉米叶片、茎秆和穗部等部位。该病害的发生会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药物防治方法: 多菌灵(Mancozeb):多菌灵是一种广谱杀菌剂,对多种真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进入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第一个真正的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地麦威在瑞士的嘉基公司合成成功,并于1951年进行了商业登记。随后,一些早期的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被陆续开发出来。1953年,Union Carbide公司合成了西维因,并于1957年正式公布生产。西维因后来成为市场上产量最大的农药品种之一。
世纪40年代中后期,第一个真正的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地麦威在瑞士的嘉基(Geigy)公司合成成功并于1951年进行商业登记。随后,一些早期的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被陆续开发出来。1953年,Union Carbide 公司合成了西维因并于1957年正式公布生产,后来成为市场上产量最大的农药品种之一。
灭多虫是一种具有内吸性和触杀、胃毒效果的氨基甲酸酯类广谱杀虫剂,它的历史可追溯到1966年,当时由美国Du Pont公司首次推荐作为杀虫和杀线虫剂。它在农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适用于棉花、烟草、果树和蔬菜的种植中,有效防治诸如蚜虫、蛾类和地老虎等各类害虫的侵害。
呋喃丹是一种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和杀线虫剂。1963年由美国创制,1967年推广。纯品为白色结晶,25℃时水中溶解度为700ppm,在中性和酸性条件下较稳定,在碱性介质中不稳定,水解速度随pH值和温度的升高而加快。按中国农药毒性分级标准,呋喃丹高毒农药,不能用在蔬菜和果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