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变小了。水的密度是0 g/cm^3,冰的密度是0.9 g/cm^这是因为液态的水在凝固成冰的时候,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分子按一定的规则排列,每个分子都被四个分子所包围,形成一个结晶四面体。这种排列方式是比较松散的,使得冰晶体中的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大于液态水中的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2、变大,因为质量不变但是冰的密度比水小,所以体积得变大。冰的密度约为0.917g/cm3(0℃时),比水(0.99984g/cm3,0℃时)小,所以水凝结成冰后会膨胀,所以冰都浮在水面上。因此冰的密度比水小。那么同样重量的水,结冰后,密度变小,体积自然是必须变大的。
3、密度:水的密度在98℃时最大,为1×103kg/m3,水在0℃时,密度为0.99987×103 kg/m3,冰在0℃时,密度为0.9167×103 kg/m3。化学性质:稳定性:在2000℃以上才开始分解。
4、从物理学化学对水与温度的关系的分析表明:水变冰后体积随温度的降低体积而减少。
5、超过2200大气压后,冰的熔点随压力增加而升高:3530大气压下冰的熔点为-17℃,6380大气压下为 0℃,16500大气压下为 60℃,而20670大气压下冰在76℃时才熔化,称为名副其实的热冰。冰在0℃下密度为0.917 g/cm³,而水的密度正常为00g/cm³,所以冰会浮于水上。
6、体积会变大的,可是质量不会变。水中的微粒本是分散开的,可是在水变成冰的时候,冰的微粒会逐渐成型,形成固体。冰的密度大约是纯水密度的90%。9kg的水凝结成冰有可能就是10kg。
1、水变化的过程二年级如下:水变化的过程1:水是一种十分特殊的物质,它可以在不同的条件下发生三种主要的变化:固态、液态和气态。首先,当水温度降低到0摄氏度以下时,水会凝固成为冰,形成固态。冰呈现出结晶的形态,分子排列紧密有序,无法自由流动。
2、二年级水的变化过程是液态-固态-气态-液体-气态-固态-液体。水在常温下为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水在98℃时密度最大(9997kg/m,近似计算中常取1000kg/m)。固态水(冰)的密度(918kg/m)比液态水的密度(9984kg/m)小,所以冰能漂浮在水面上。水结冰时,体积略有增加。
3、水在加热或温度上升时会转变成水蒸气,升腾至空中。 空气中的水蒸气会根据温度变化,形成雾、露珠、雨、雪、冰雹等不同形态。 在温度骤降的情况下,水可以直接凝固成冰。 水还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氢气和氧气。
水加热时会热胀冷缩,但是变成冰,物理性质发生变化,密度产先体积变大,由液体变成固体。分析:在一般情况下,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物体的体积膨胀、密度减小,也就是通常所讲的“热胀冷缩”现象。然而水在由0℃温度升高时,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现象。
这就是水的反常膨胀现象。在一般情况下,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物体的体积膨胀、密度减小,也就是通常所讲的“热胀冷缩”现象。然而水在由0℃温度升高时,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现象。人们通过实验得到了如图2-3所示的P-t曲线,即水的密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实质上,水变成冰容积增大,主要是因为液体中水分中间存在很强的氢键作用力。当水处在液体时,在共价键力作用下,水分挨近,在宏观经济就体现为体型小。而变成固态时,水变成结晶,分子排列拥有规律性,氢键的惯性力消弱,宏观的体现为容积增大。
1、当水的温度升至4℃时,水分子以双分子缔合的形式存在,使得分子占据的空间相对减少,因此此时水的密度达到最大值。这可以用水的缔合作用来解释:接近沸点时,水主要是以单个分子的形式存在的。
2、水在4℃时密度最大,是由于水分子间有氢键缔合这样的特殊结构所决定的。根据近代X射线的研究,证明了冰具有四面体的晶体结构。这个四面体是通过氢键形成的,是一个敞开式的松弛结构,因为五个水分子不能把全部四面体的体积占完,在冰中氢键把这些四面体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3、水在4℃时密度最大的原因可能在于0℃液态水中仍然存在一些非常微小的结构与冰相似的缔合分子。当温度升高时,一方面这些冰结构的缔合分子继续被破坏,变成较为紧密的排列,使密度随温度上升而增加;另一方面,水分子的热运动增强,水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导致密度随温度上升而减小。
4、水温4℃上下,有两种使密度改变的效应:一是因温度升高,液态水的分子热运动加剧,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水的密度减小;另一种是因温度升高,水中所含有的冰晶体逐渐熔解,分子间的距离减小,密度增大。在1大气压下,水温低于4℃,后一种效应占优势;而水温高于4℃,前一种效应占优势。
5、一般物质由于温度影响,其体积为热胀冷缩。但也有少数热缩冷胀的物质,如水、锑、铋、液态铁等,在某种条件下恰好与上面的情况相反。实验证明,对0℃的水加热到4℃时,其体积不但不增大,反而缩小。当水的温度高于4℃时,它的体积才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膨胀。因此,水在4℃时的密度最大。
水的固态 (冰) 的密度 是 大于 水的液态 (水) 的密度。水的最大密度是大约在4°C 的时候。
在常温下,水呈现为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形态。当温度降至98℃时,水的密度达到最大值(约9997kg/m),这一现象在物理学中常被用来近似计算。相比之下,固态水(冰)的密度(约918kg/m)小于液态水的密度(约9984kg/m),这也是冰能够漂浮在水面的原因之一。
在自然界中,水一般以三种形态存在,即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相同气压下,温度高于4℃时,温度越高,水的密度越小;低于4℃高于0℃时,温度越低,水的密度也会越小。如果在0℃以下,也就是冰的状态。
具体数据如下:水在0摄氏度时的密度为99840千克每立方米,1摄氏度时为99898千克每立方米,2摄氏度时为99940千克每立方米,3摄氏度时为99964千克每立方米,4摄氏度时为99972千克每立方米。水在5摄氏度时的密度与4摄氏度时相同。水(H2O)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无毒且可饮用。
与大多数物质在凝固时体积缩小、密度增大的情况不同,水在结冰时体积膨胀,密度减小。水的密度在2714K时达到最大值,这是水的一个反常特性。水的比热容在所有固态和液态物质中是最大的,它的沸点和蒸发热也相对较高。
毫克1升是1000毫升斤是质量单位。毫升是体积单位一般情况下重量是体积和密度的乘积,比如水的密度是1千克每升,所以1斤水的体积是500毫升。13斤水就是6500毫升。水的三种形态 1,固态能保持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水的固态就是冰、雪、霜、冰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