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脉冲星密度高达10亿吨每立方厘米,如此高的密度是怎样形成的?

脉冲星的密度极高,达到10亿吨每立方厘米,这意味着脉冲星上的一汤勺物质比地球上的一座山峰还要重。脉冲星是由大质量恒星演化而来的,当恒星质量在太阳质量的8到25倍之间时,恒星在经历超新星爆发后,外壳物质被抛射进宇宙空间,剩余的核心形成中子星。

脉冲星的电磁脉冲就是这么产生的。脉冲星的密度确实高达10亿吨每立方厘米。脉冲星上一汤勺的物质,其重量就比地球上的一座山峰还要重。不相信的可以动手算一算,地球表层岩石的平均密度大约为7克每立方厘米。

这种极高的密度是由中子简并压抗衡引力而形成的。脉冲星的磁场非常强,其磁场强度可以达到万亿到几十万亿高斯,远超太阳和地球的磁场强度。脉冲星的自转速度极快,有的甚至可以达到每秒上千转。

物质的密度是什么?

1、概念:某种物质的质量和其体积的比值,即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作这种物质的密度.公式:密度=质量/体积。密度等于质量除以体积ρ=m/V 密度公式的变形有m=ρ.v v=m/ρ 2种,可以利用它们可以计算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重要的特性。

2、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字母ρ表示,密度的国际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密度一种物质的特性,只与物质种类有关,与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无关。

3、你好,物质的密度指在20℃时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用符号 ρ 表示,公式:ρ=m/V,国际主单位为千克/米^3(kg/m^3)。水的密度值为 1000kg/m^-3,即1g/cm^3; 它的物理意义是体积为1立方厘米水的质量为1克。

4、在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5、密度=质量/体积。在形成分子时,原子轨道构成具有分立能级的分子轨道。晶体是由大量的原子有序堆积而成的。由原子轨道所构成的分子轨道的数量非常之大,以至于可以将所形成的分子轨道的能级看成是准连续的,即形成了能带。

密度跃层是如何形成的?

1、产生密度跃层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取决于海水的温度和盐度。通常,风平浪静时,水温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当海上出现大风浪,海水上下混合,上层水温逐渐均匀,而风浪影响不到的下面水层,温度依然在降低。这样一来,上下水层之间的海水温度呈现剧烈变化,从而形成了密度跃层。

2、在海岸附近,江河入海口处,常常形成“冲淡水”,盐度和密度显著降低,它们的下面如果是密度大、盐度高的海水,就会形成“密度跃层”。夏季寒冷地区海上浮冰融化了,含盐低的水层浮动在高盐高密度的海水之上时,也会形成“密度跃层”。

3、接近大陆的边缘海域,大量江河淡水流入海中,使海水被冲淡,盐度发生变化,也会产生密度跃层。还有些跃层会出现在两个不同性质的水团接触面上。如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海峡中就有这种密度跃层。

4、密度跃层是海水的温度或盐度,由很小至很大变化的过渡水层。由于在开阔海域,盐度几乎是稳定的,而压力对密度只有很轻微的影响,因此温度就成为影响海水密度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大洋表面的海水温度较高,因此它的密度就比深处的冷水要小。

5、然而,某些情况下,由于水温或盐度的异常分布,海水密度会在某一深度突然增加,形成密度跃层。这种密度跃层对于潜艇的航行至关重要,它能够使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发生折射,从而帮助潜艇在敌方声纳探测下隐藏,如同“液体海底”般的保护层。海水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浮力,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水的密度和什么有关

1、具体地说,水的密度由水分子的缔合作用、水分子的热运动两个因素决定。当温度升高时,水分子的热运动加快、缔合作用减弱;当温度降低时,水分子的热运动减慢、缔合作用加强。综合考虑两个因素的影响,便可得知水的密度变化规律。

2、液体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与温度、压力有关。液体的密度是其本身的性质,但会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而发生微小的变化,状态方程为(p+B)(1+B)=(p/p0)^n。液体的密度可以用质量除以体积来计算,公式为ρ=m/V,单位通常为g/cm3或kg/dm3。

3、水蒸气的密度也会被温度所影响,水的状态也会影响水的密度,液态水的密度大于冰的大于水蒸气的。主要由分子排列决定。也可以说由氢键导致。由于水分子有很强的极性,能通过氢键结合成缔合分子。

4、温度与密度的关系:温度能够改变物质的密度。在我们常见的物质中,气体的热胀冷缩最为显著,它的密度受温度的影响也最大;一般固体、液体的热胀冷缩不像气体那样显著,因而密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小。水的密度与温度:4℃的水的密度最大。

密度怎么形成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