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布格重力异常揭示了地球内部不均匀质量对重力测量的影响。这种不均匀质量可能源自莫霍界面、康氏界面、沉积基底界面的变化、地质构造以及矿体等造成的物质密度差异。因此,布格重力异常在地质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常用于研究地壳内部的密度分布特征。其数学表达式为:△gB=△gF * 0.0687H。
2、布格重力异常通常通过相对重力测量方法来获取。如果某个点的实测重力差为Δg,那么布格重力异常可以表示为Δg = Δg + g高 + g中 + g纬 + g形,其中g高、g中、g纬、g形分别是测点与总基点的相对高度、中间层、纬度和地形变化的改正项。布格重力异常数据是重力勘探工作的基础。
3、布格重力异常资料是重力勘探的基础资料。重力(g)观测首先要从地球内部研究: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上地壳主要由密度较小的富含硅铝岩的花岗岩组成,称为花岗岩层,平均密度为7g/cm^3;下地壳是由富含硅镁的玄武岩组成,称为玄武层,平均密度1g/cm^3。
4、布格重力异常是经过纬度改正、地形改正及布格改正后获得的异常。由于布格改正相 当于把大地水准面以上的物质质量排除掉,这样自然会造成地壳质量的不足,因此在山区 或高原区经过布格改正的重力异常大多是负异常。此外,布格重力异常主要是反映地球内 部异常质量对重力测量结果的影响。
5、重力仪测量值经过高程和纬度等改正后的重力值称为布格重力值,它是地球引力场研究的重要参数。布格重力值的测定有助于地质结构、矿藏分布及地下水资源的勘探。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通常以N(牛顿)为单位进行衡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1、地核密度更大一些。地幔(Mantle)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厚度在2800km以上,平均密度为59g/m,地核物质的平均密度大约为每立方厘米7克。地核的质量占整个地球质量的3 5%,体积占整个地球体积的1 2%。根据地震波的变化情况,发现地核也有外核、内核之别。
2、地核。地球内部三大圈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核由外核和内核两层组成,是密度最大的圈层。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两层,内核直径约为1220公里,温度高达约5700摄氏度,由于受到更大的压力,所以内核的密度约为13克/立方厘米,是地球中最密的物质。
3、地幔的密度大于地壳的密度。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克/立方厘米,但地球从外向内具有比较明显的分层结构,不同深度的地方密度并不相同,且越往地球内部则密度越大。地壳最外,下去是地幔,最中心是地核。
4、地球内部结构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层。地核:地球的核心部分,位于地球的最内部。半径约有3470km,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高密度,地核物质的平均密度大约为每立方厘米7克。温度非常高,有4000~6800℃。
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地壳在厚度和成分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且在青藏高原等高山地区厚度更大,可达70千米以上,而大洋地壳较薄,一般在5-8千米,太平洋中部最薄处不到5千米,显示地壳下界面的起伏不平。
地壳和岩石圈是地球表面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厚度、成分、结构等方面存在显著区别。地壳的全球厚度和成分各异,平均厚度为大陆地壳的33千米,而青藏高原的厚度更是达到了70千米以上。相比之下,大洋地壳较薄,一般在5-8千米之间,太平洋中部最薄处甚至不足5千米,显示地壳下界面的起伏不平。
地壳属于岩石圈。以下是关于地壳与岩石圈关系的详细解释: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而岩石圈则是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共同组成的,因此地壳是岩石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与下部岩石圈存在渐变过度整合接触关系。具体来说:组成关系:地壳与地幔上层的一部分共同组成了地球的岩石圈。地壳位于岩石圈的最上层,是地球表面的硬壳。物理性质差异:地壳的风化层岩石与下部岩石圈在物理性质上存在显著差异。
地壳和岩石圈的区别和联系 为了说明地壳和岩石圈的关系和区别,分别对其厚度、成分、结构等特征加以分析。地壳在全球的厚度和成分极不相同,结构也不一样。就厚度看,大陆地壳较厚,平均为33千米,高山地区厚度更大。例如青藏高原的厚度在70千米以上,是地壳最厚的部分。
但地壳又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 为了说明地壳和岩石圈的关系和区别,分别对其厚度、成分、结构等特征加以分析。其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厚约60~120公里,为地震高波速带。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其下为地震波低速带、部分熔融层和厚度100公里的软流圈。
1、无论从地壳分层角度或岩石学角度看,地震波速度和密度都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一般来说,上地壳速度低于30km/s,密度低于70g/cm3。中地壳速度在30~70km/s之间,密度在70~85g/cm3之间。下地壳速度在70~00km/s之间,密度在85~00g/cm3之间。
2、v是波在岩石中的传播速度,vf和vm分别是波在孔隙流体和岩石骨架中的传播速度,φ是孔隙度。要注意的是,此式没有考虑岩石骨架的结构、孔隙空间的连通性、胶结程度和沉积发展史的影响。
3、孔隙度对纵波速度和密度影响较大,因此利用常规地震资料确定的孔隙度精度高于预测的饱和度。Domenico 和Grerogy 等人研究了饱和度对速度和密度的影响; Meissner 等人通过理论计算证明纵波与横波反射系数比可能是一种有前途的油气藏评价方法; Theodoros 利用全波列声波测井资料分析纵、横波衰减用于区分天然气与凝析油。
地球内部圈层由外向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界面。地壳 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
地球内部结构由外向内依次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作为地球固体地表的最外层,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更厚,达到39-41千米,而高山地区地壳厚度最高可达70千米。相比之下,大洋地壳则薄得多,只有几千米。地壳与地幔之间的分界面称为莫霍面。
地球内圈可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成岩石圈。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称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地球内圈可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其中地壳为最薄的一层,地壳平均厚度约17公里。
地球内部圈层有明显界限。地球内部圈层由外向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各层之间存在明显的分界面: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这一界面标志着地壳与地幔之间的过渡,具有特定的地震波传播特性。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