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根控制点的密度根据地形复杂、破碎程度或隐蔽情况来决定。平坦、开阔地区每平方千米图根点的密度一般不低于表 3-4 的规定。图根点是指直接用于测图的控制点。一般通过导线测量、GPS、RTK测量布设。图根点亦称“地形控制点”。直接用于测绘军事地形图的控制点,即用图根测量方法测定的控制点。
图根控制点的密度应根据实地地物、地貌的复杂程度,地形图测绘的测量手段和作业方式等情况决定;图根点的密度不得小于每平方公里14个。图根控制点相对于邻近等级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0.2米,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0.1米。图根控制点宜选在地势较高、视野开阔的地方并应设定标志,相邻点间必须通视。
地形图测绘技术采用多种方法,确保精度与适用性。首先,图根控制测量是基础,点位密度根据实地复杂性设定,要求误差在0.2米以内。测量手段多样,包括光电测距导线、GPS静态定位等,高程测量同样严谨。若解析图根点不足,可增补图解交会点或视距支点,支点边长限制在400米以内。
直接供地形测图使用的控制点,称为图根控制点,简称图根点。测定图根点位置的工作,称为图根控制测量。图根控制点的密度(包括高级控制点),取决于测图比例尺和地形的复杂程度。平坦开阔地区图根点的密度一般不低于表6-1的规定;地形复杂地区、城市建筑密集区和山区,可适当加大图根点的密度。

1 )地形测绘的图根控制网布设规格(点位密度、精度等)由当时的测图比例尺决定,不同成图比例尺图根控制网的规格相 差很大。地籍图根控制网布设规格,应满足测量界址点坐标的精 度要求,与地籍图的比例尺大小基本无关。
因此,地籍控制点的密度与测区的大小、测区内的界址点总数和要求的界址点精度有关,地籍控制点最小密度应符合《城市测量规范》的要求。地籍控制网点的密度为: 城镇建城区:100到200米布设二级地籍控制; 城镇稀疏建筑区:200到400米布设二级地籍控制; 城镇郊区:400到500米布设一级地籍控制。
地籍控制网是为开展地籍细部测量以及日常地籍测量而布设的测量控制网。地籍控制网的布设,在精度上要满足测定界址点坐标精度的要求,在密度上要满足辖区内地籍细部测量的要求,在点位埋设上要顾及日常地籍管理的需要。地籍控制测量坐标系统尽量采用国家统一坐标系统。
1、米一个。1:500比例尺的地形图主要用于表示地形起伏和地表特征,而高程点是用来表示地形起伏的关键要素,1:500地形图的高程点密度设置为15米一个,是基于地形起伏和地表特征表示的需要,以及实际应用中的精度要求。
2、在1:500比例尺的地形图中,高程点的密度设定为每15米一个。这种比例尺用于详细展示地形的起伏和地表特征,确保地形信息的准确传达。2: 高程点的表示 高程点是地形图中用来表达地形起伏的重要元素。它们通常以等高线的形式呈现,宽度适中,以便清晰地展示地形的变化。
3、00地形图规范规定15米一个高程点,这是指平坦地区,有地形破碎复杂地区,高程点要增加密度,以控制地形地貌变化点,居民区高程点也要加密。
4、图面上高程注记需要有一定的密度,通常是在10厘米见方的格内有六个以上的点。根据比例尺算,1:500地形图,实地大约15米有一个高程注记点(1:1000,间隔大约30米,依次类推)。对于坡坎,需要在坡坎顶和坡坎底分别注记高程。图面上,道路中线上每隔3厘米左右要注记一个高程。
地形图是有比例要求的,如果是1:500的地形图,这款手持机的精度达不到。这款手持机标称精度是2-5米,所以可以完成1:5000的地形图,要看你测这块图的用途了。用手持机测量估计误差比较大。至于测量点的密度要根据图的比例尺,地物多少,地形变化情况来决定了。希望这个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平均重复设站数是GPS基线向量密度以及工作距离。公式如下:J=nm(N-1)/N 其中n为网点数,m为每点设站数,N为接收机数。与常规地面测量中所测定的基线边长不同,基线向量是既具有长度特性又具有方向特性的矢量,而基线边长则是仅具有长度特性的标量。基线向量主要采用空间直角坐标的坐标差的形式。
图根控制点的密度根据地形复杂、破碎程度或隐蔽情况来决定。平坦、开阔地区每平方千米图根点的密度一般不低于表 3-4 的规定。图根点是指直接用于测图的控制点。一般通过导线测量、GPS、RTK测量布设。图根点亦称“地形控制点”。直接用于测绘军事地形图的控制点,即用图根测量方法测定的控制点。
国家B级达到毫米级,C、D级都是公分级的。GPS静态控制的高程精度只其精度能达到亚公分级,可以代替四等水准。GPS控制点为了整体控制整个地区,需要布设GPS控制点,因为这时全站仪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距离较大或无法通视,只能采用GPS控制点。在做导线或者水准点时都要利用GPS点做下一级控制网。
1、在方格网计算土方中,点的密度并不是越高越好。点的密度是指在单位面积上的点的数量。过高的点密度可能导致计算过于复杂,增加了计算成本和时间。而过低的点密度可能会导致土方计算的精度不足,无法准确反映实际情况。因此,在方格网计算土方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项目要求和实际情况来确定点的密度。
2、土方计算的准确度取决于高程点分布的距离、均匀度。如果你想用20米方格网计算,那么最理想状态下是每隔18米内就有一个高程点,10米方格网则是8米以内。假如某个网格内没有高程点,则从周围网格的高程插值计算,结果当然就有偏差。
3、方格网法是一种快捷、准确、简便的土方量计算方法,适用于不规则的地形和土工结构等测量。其主要步骤如下:第一步:利用测量工具在测量区域上铺设方格网格。将测量区域分成若干小块,每块大小自适应,进行方格网格的铺设,需要格子的边长适当,不过大不过小,一般取10~50m较为合适。并标注好每个格子的编号。
1、图面上高程注记需要有一定的密度,通常是在10厘米见方的格内有六个以上的点。根据比例尺算,1:500地形图,实地大约15米有一个高程注记点(1:1000,间隔大约30米,依次类推)。对于坡坎,需要在坡坎顶和坡坎底分别注记高程。图面上,道路中线上每隔3厘米左右要注记一个高程。
2、在标注等高线时,应确保在视觉上将高程处的等高线断开,以便清晰表示不同的高度层次。 等高线分为首曲线和计曲线,其中首曲线的线宽应稍细,计曲线的线宽应稍粗,以便区分。 在地图上对等高线进行注记时,首曲线的字号应稍小,计曲线的字号应稍大,以便准确表示不同的高度信息。
3、在看懂高程图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关注的是等高线。等高线是地图上高程相等的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它反映了地面的高低起伏。一般来说,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地形越陡峭;等高线越稀疏,则表示地形越平缓。通过观察等高线的分布和密集程度,我们可以对地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其次,要注意高程注记。
4、首先,为了直观地表示高程变化,应该在等高线的交点处故意断开,这样可以让观察者更容易识别出不同的高度层次。其次,等高线分为首曲线和计曲线,这两者的线宽是有区别的:首曲线的线宽要稍细一些,而计曲线的线宽则稍粗一些。
5、高程注记应沿着等高线的斜坡下降方向,字位应选在斜坡的凸棱上,数字中心线应与等高线方向一致,并且字头朝向山顶。在地图上,高程注记的密度应适中,通常在每10厘米见方的格内有六个以上的高程点。具体密度取决于比例尺,例如1:500地形图上,实地大约每15米有一个高程注记点。
6、高程注记在地图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高程点的注记,用黑色,字头朝向地图的北方(上方);一种是等高线注记,用棕色,字头朝向上坡方向。高程注记:用直立等线阿拉伯数字,接近字隔,水平字列,一般标注在测定点右侧。等高线注记:一般注加粗等高线,如稀少可注于首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