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Bu正丁基、s-Bu仲丁基、i-Bu异丁基、t-Bu叔丁基。Me—甲基、Et—乙基、Pr—丙基、i-Pr—异丙基、n-Bu—正丁基、s-Bu—仲丁基、i-Bu—异丁基、t-Bu—叔丁基、R—烷基、Ar—芳基、Ph—苯基、Ac—乙酰基。
2、丙二醇甲醚醋酸酯(PGMEA),亦称为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其分子式为C6H12O3,是一种无色的吸湿性液体,带有特殊的气味。 作为一种具有多个官能团的无公害溶剂,PGMEA主要用于溶解油墨、油漆、墨水、纺织染料和纺织油剂。 此外,它也被用作液晶显示器生产中的清洗剂。
3、THF是有机溶剂四氢呋喃的简写。四氢呋喃是一个杂环有机化合物,分子式为C4H8O。属于醚类,是芳香族化合物呋喃的完全氢化产物,是一种无色、可与水混溶、在常温常压下有较小粘稠度的有机液体。这种环状醚的化学式可写作(CH2)4O。由于它的液态范围很长,所以是一种常用的中等极性非质子性溶剂。
为了保护一级胺, 可将胺和丁二酸酐或邻苯二甲酸酐在150~200 ℃共热, 引进丁二酰基或邻苯二甲酰基, 在不太强烈的条件下形成非环的单酰胺(酰胺酸) , 用混合的脱水剂, 如乙酰氯或亚硫酰氯处理时, 通常可转化成环状酰胺.另外, 也可将胺与酸酐在苯或甲苯中与三乙胺回流, 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水用共沸蒸馏除去。
不能用来保护氨基的试剂甲酯或乙酯。氨基不可以用甲酯或乙酯试剂来保护。氨基保护可以用乙酰氯,氯乙酰氯之类的,溶剂有用THF、丙酮、二氯甲烷。保护氨基的步骤。应需要对间氨基苯甲酸的氨基进行保护。反应是苯环上进行取代,要求官能团还接在氨基的对位。再将氨基上的保护基团去掉。
形成氯化氢雾。乙酰氯在常温下就容易水解、醇解和氨解,活性太低,反应需要较长时间,其酰化条件是形成氯化氢雾,是羧酸发生氯化反应的催化剂,可用于羟基和氨基的定量分析。乙酰氯是最常用的乙酰化试剂,与醇、酚作用得到乙酸酯,与氨作用形成乙酰胺,与伯胺、仲胺作用生成N-取代乙酰胺。
制备乙酰苯胺选用乙酸做酰基化试剂是因为乙酰苯胺在酸或碱的催化下,易水解成苯胺或羧酸,所以用乙酰化试剂来保护氨基。乙酰化试剂有乙酰氯、乙酐、乙酸等。乙酸能发生普通羧酸的典型化学反应,同时可以还原生成乙醇,通过亲核取代机理生成乙酰氯,也可以双分子脱水生成酸酐。

亚麻籽油沸点在287℃,油温长时间过高高温(287度以上),就会变黑,氧化分解,甚至致癌,而烹调油中还含有多种致突变性物质,菜油、豆油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具有致突变性,(猪油中含量少但缺点太多)。建议亚麻籽油炒菜温度最好控制在80以下,油炸谨慎考虑。
油的沸点约为250℃,亚麻仁油的沸点为287℃,而煤油的沸点为150℃。除此之外,不同食用油的沸点也有所不同。其中,花生油和菜籽油的沸点为335℃,葵花油的沸点为107℃,而冷压橄榄油的沸点为160℃。
不同油的沸点食用油的沸点是250℃,亚麻油的沸点是287℃,煤油的沸点是150℃。除此之外,不同食用油的沸点也会有所区别,例如葵花油的沸点是107℃,冷压橄榄油的沸点是160℃,花生油和菜籽油的沸点是335℃。
花生油的沸点是226摄氏度;芝麻油的沸点是215摄氏度;亚麻仁油的沸点是287摄氏度。解释: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沸点是液体沸腾时候的温度,即液体的饱和蒸气压与外界压强相等时的温度。液体浓度越高,沸点越高,因此不同种类的油沸点是不同的。
食用油的沸点约为250℃,亚麻仁油的沸点为287℃,而煤油的沸点为150℃。除此之外,不同食用油的沸点也有所不同。其中,花生油和菜籽油的沸点为335℃,葵花油的沸点为107℃,而冷压橄榄油的沸点为160℃。
油的沸点为230度~320度,不同的油沸点不同。但220度的油不至于烧焦,因为还未达到其沸点,也许杂质较多的油会冒烟,但只是杂质在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