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就是指能用密度的相关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如风等等。(2) 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就是指通过计算来辨别物质是否是空心,是否含有杂质。
2、通过课堂实验和对生活经历的回顾,认识风的形成原因和水的反常膨胀现象,从而全面理解物体的密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通过计算物质的密度,理解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3、实验探究和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由于概念本身较抽象,学生感性认识不足,密度概念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密度知识及应用常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的分化点。

本节内容为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的第3节,是力学知识的深入探讨,与前几章的“简单现象”形成对比。本节从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出发,探索物质密度这一特性,为后续学习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及浮沉条件打下坚实基础。教材由三部分组成:探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理解密度公式与单位、应用密度知识。
再从本节的编排看,课本首先从第二节的实验入手,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如何鉴别不同的物质?接着用实验分析、归纳得出密度的概念,最后是密度知识的简单应用。这种方法,体现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综合素质。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七个掌握层次的重点知识之一。学好本节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
第二节 密度 定义: 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公式:ρ=m/v 单位:1g/cm3=103kg/m3 含义:以水为例,密度为1g/cm3,其物理意义为:体积为1cm3的水的质量为1g。
密度的应用示例:在科学研究中,利用密度可以鉴别未知物质,如氩的发现;在农业上,利用密度可以判断土壤的肥力;在工业生产上,如淀粉的生产和金属铸造,利用密度可以估计产量和计算所需金属量。
意义:表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关系的物理量。(密度是物质的属性) 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单位:千克/米克/厘米3;1克/厘米3=103千克/米3。 水的密度:r水=0×103千克/米3,表示1米3水的质量为0×103千克。
第一节讲密度的基本概念,再加上一道简单的计算,来规范物理计算题步骤。第二课时讲密度的有关计算,目的是规范步骤和讲解一些稍微有点难度的计算。第三课时讲密度的测量。人教版密度的教学编排为三个课时,其中密度的测量另为一节内容。我听的是袁宝华老师讲授的密度教学的第一课时。
王老师的课中,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并充分给足了学生动手、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
教研课只求在某一点或几点上有所突破,对学生有收获,对教师有感悟,或对听课者有启迪。
很多老师平时听课时往往忽略这一点,常把听课当作任务来完成,实际上最后都没有什么收获。原因很简单,是听课者不明确听课的目的和作用,技能和方法。那么听课要听什么样的课?怎样听课呢?我认为听课要做到听、看、记、思有机的结合,要尽量减少听课者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尽量使课堂教学以真实自然的原貌呈现。
“密度”是在学习了“质量”之后而引入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在质量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索,也是掌握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和解决有关密度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并为更深入学习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做铺垫。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同样也是本节教学的重要内容。
空气的密度是29kg/m3=1290g/cm3,铁的密度是9g/cm3=7900kg/m 市场上出售一种“金龙鱼”牌食用调和油,瓶上标有“5L”字样,已知瓶内调和油的密度是0.92×103kg/m3,则该瓶油的质量是6kg,如果调和油用去一半,则剩余调和油的密度为0.92×103kg/m 【设计意图】:考查密度的概念,从而加深理解。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由于概念本身较抽象,学生感性认识不足,密度概念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密度知识及应用常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的分化点。关于密度教学的讨论和研究一直受到重视。
教学方法分析 根据教材安排,首先通过实验测量不同长方形铁块的质量和体积,求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进而得出同一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比值是固定的结论。然后通过松木块重复验证,得到相同结论。本教学设计从物质气味和颜色特征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猜想假设、计划制定、实验验证等方式获得密度概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与社会生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 了解物质的密度随温度而变化的规律。 了解密度在鉴别物质上的价值。
③用密度计算公式ρ=m/V计算密度.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1、计算密度公式是 ρ=m/V ;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还有:克/厘米3),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质量m的单位是:千克;体积V的单位是米3。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2、密度(Density)是物体的质量(m)与物体的体积(V)之比,通常用符号 ρ 表示。其计算公式为:密度 (ρ) = 质量 (m) / 体积 (V)密度的单位通常使用千克/立方米(kg/m)或克/立方厘米(g/cm)。 液体密度的公式 对于液体,密度可以通过测量液体的质量和体积来计算。
3、其三个公式:密度=质量/体积,用符号表示即ρ=m/V。这是计算密度的公式,也是密度定义的基本表达式。质量=密度×体积,即m=ρV。这个公式表示的是质量与密度和体积的关系。体积=质量/密度,即V=m/ρ。这个公式表示的是体积与质量和密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