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子星的密度远超其他常见天体,因为它的质量极大而体积相对较小,这种极端的密度使得中子星成为宇宙中已知的最密天体之一。 黑矮星是理论上白矮星能量耗尽后的最终状态,由于其密度极高,它被认为是一个无法发出光和热的天体。 白矮星和行星的密度相近,但由于白矮星的质量通常小于行星,它们的平均密度略低。
2、能够比较的是:中子星黑矮星=白矮星行星巨行星蓝巨星=红巨星超新星。这些天体的平均密度都是相对稳定的。黑矮星是理论上白矮星释放完能量后的黑死天体。行星的密度一般大于恒星。因为恒星实在太大,仅仅是核心比较致密。
3、三种密度最高的天体分别是:- 中子星:中子星是由大量中子组成的巨大原子核,其密度远超一般物质。已知最密集的中子星,每立方厘米的质量超过8000万吨。这种极高的密度赋予了中子星强大的引力,并且使得它们的自转速度极快,但依然保持稳定。
4、中子星:宇宙密度最高的球形天体,典型直径20公里却重于太阳。②行星级别排行目前发现最大系外行星HD 100546 b,直径接近木星7倍。木星作为太阳系最大行星,直径是地球11倍。地球直径约28万公里,而最小矮行星如谷神星直径仅950公里。
5、密度范围:白矮星的密度极高,其密度范围大致在10^6克/立方厘米到每立方厘米1亿吨之间。这一密度范围使得白矮星成为宇宙中密度最大的天体之一。物质状态:白矮星的高密度源于其组成物质在极高温度和压力下的简并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电子的简并压力与引力之间达到平衡,从而决定了白矮星的密度。
6、质量(地球质量=1):91平均密度0.70g/cm3)天王星(质量6810±13×1025kg、平均密度318cm3)海王星(质量0247e26千克、平均密度66g/cm3)行星的定义一是必须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二是质量足够大,能依靠自身引力使天体呈圆球状;三是这个轨道附近应该没有其他物体。

星球密度计算有三类核心方法,依赖质量与体积测算、引力数据推导、轨道运动定律应用。 质量与体积比值法 密度公式为质量 ÷ 体积,适用于数据完整的天体。例如地球平均密度约52克/立方厘米,通过人造卫星测得地球质量(97×10千克)与体积(08×10立方米)计算得出。
推导星球密度的核心方法可归纳为三种:引力数据法、光观测法、航天器实测法。针对“星球密度”这一概念,需注意是否为“天体密度”的表述误差,常见应用中两者含义一致。
星球的质量为M,半径为R,则星球的体积V=4/3πR^3;星球的密度P=3M/4πR^3。由F=mv^2/r,v=2πr/T,得:F=4π^2mr/T^2;行星公转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则有下式:4π^2mr/T^2=GMm/r^2,得:M=4π^2r^3/T^2G。
质量与体积比值法 密度公式为质量 ÷ 体积,适用于数据完整的天体。例如地球平均密度约52克/立方厘米,通过人造卫星测得地球质量(97×10千克)与体积(08×10立方米)计算得出。 引力作用反推质量法 通过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g = GM/R)反推质量。
该星球的平均密度为:rho = frac{3g}{4pi GR} 具体求解过程如下:设定与公式:设星球质量为$M$,星球表面某质点所受重力近似等于星球对该质点的万有引力。万有引力公式为:$F = Gfrac{Mm}{R^{2}}$,其中$G$为引力常量,$R$为星球半径。
星球的质量为M,半径为R,则星球的体积V=4/3πR^3;星球的密度P=3M/4πR^3。由F=mv^2/r,v=2πr/T,得:F=4π^2mr/T^2;行星公转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则有下式:4π^2mr/T^2=GMm/r^2,得:M=4π^2r^3/T^2G。
密度等于体积除以质量。星球是由各种物质组成的巨型球状天体,其密度可以根据公式,密度等于体积除以质量来计算,不同星球的密度差异很大,例如气态行星的密度常很低,而类地行星的密度则相对较高,另外,实际计算时需要考虑到单位制的转换。
宇宙中的行星众多,以下为太阳系行星按体积从大到小的排名:第一名木星,它是太阳系最大行星,直径约 139822 千米,质量是太阳系其他行星质量总和的 5 倍。第二名土星,直径约 116464 千米,以美丽的光环闻名,其体积也相当巨大。第三名天王星,直径约 50724 千米,是一颗冰巨行星,有着独特的蓝绿色外观。
在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是木星。然而,在宇宙中,木星并非最大的行星。目前科学家发现的最大行星是HD 100546b。这颗行星有何特点?让我们一探究竟。HD 100546b位于距离地球大约335光年的地方,围绕着一颗名为HD 100546的恒星运转。
木星作为太阳系最大行星,可装下1300个地球,但在宇宙尺度上已显得“普通”。银河系中可能存在体积超过木星10倍的行星,但因距离过远或形成条件特殊,目前技术尚难精准探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