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emmensen反应是将醛、酮的羰基还原为甲基或亚甲基,使用的还原剂是Zn—Hg齐(或锌粉)和盐酸:RCHO +4(H)—→RCH3 +H2O 反应条件:Zn—Hg齐和盐酸作为还原剂。
Clemmensen还原:酮与锌汞齐和盐酸共同回流,可将羰基还原为亚甲基。Wolff-Kishner-黄鸣龙还原。
LiAlH4就是四氢铝锂,属于最强还原剂之一,除了碳碳多重键一般不被还原外,能还原其它任何不饱和键,这里就是把羰基还原为亚甲基,得到CH2=CHCH2CH2OH。亚甲基上的两个氢原子分别位于碳原子的两侧。
同时还要加还原剂。比如硼氢化钠,氢化铝锂,锌汞齐,钠汞齐,钠,锂,镁,铁,肼,乙硼烷,氢气等 当然有时还需要助反应剂。比如说锌汞齐还原酮羰基成亚甲基就需要加入浓盐酸。铁粉还原硝基苯成苯胺需要加入稀盐酸。
1、RCOOH是一种羧酸,其化学位移较大的原因是与其分子结构有关。羧酸分子中有一个羧基(-COOH),它包含两个带电的氧原子,这些氧原子会吸引周围的电子,导致其化学位移发生变化。
2、醛酮羰基碳在13C-NMR中的化学位移值最大。13C-NMR中的化学位移值主要与电子屏蔽有关,与吸电子基团连接,电子云密度小的C,位移就会增大。
3、醛酮基碳。碳核化学位移最大的是醛酮基碳,导致共振频率有差异,即产生共振吸收峰的位移,称为化学位移。产生原因核周围电子产生的感应磁场对外加磁场的抵消作用称为屏蔽效应。
4、羰基化合物的化学位移的特点是向高场移动。羰基由于氧的电负性(5)大于碳的电负性(5),C=O键的电子云分布偏向于氧原子:这个特点决定了羰基的极性和化学反应性。
5、电负性大的取代基使相邻的化学位移增加,增加的大小随相隔键数的增多而减小。基团电负性越强,去屏蔽效应越大。如果是指氢谱的话,与羰基相连的烷基上的氢的化学位移一般是2~3ppm。
6、烯烃和羰基化合物的化学位移的特点,都是向高场移动。烯烃和羰基化合物的氢谱,由于双键的存在,尤其是羰基的强吸电子作用,导致其附件的氢原子上的电子,更倾向于碳,屏蔽作用降低,化学位移都是向高场移动。
甲醇中的碳并没有发生化合价的变化 碳酸二甲酯里边的甲基碳就是甲醇里边的甲基碳,都是一个碳和三个氢,一个氧相连,都是-2价 发生变价的仅仅只有一氧化碳里边的碳,从+2价变到+4价。
二氧化碳中含有2个碳氧双键,所以反应②应该是碳氧双键的加成反应。根据已知信息可知反应③是C中的烃基被甲基代替生成 和乙二醇,即X是乙二醇,结构简式为HOCH 2 CH 2 OH。(2)工业上通过石油的裂解获得乙烯。
IV为RCHOHCH 2 OH,该反应属于取代反应;(4)由结构、性质可知,V为甲酸某酯,且苯环上两个取代基处于相对位置;(5)由于反应①中I的—H被DMC的—OCH 3 取代,由此类比可知,苯胺中—H可以被DMC的—OCH 3 取代。
酸催化反应。醛基和甲基在强酸催化下,进行羟醛缩合反应生成双键的特点,是酸催化反应,以自身含有碳碳双键的TCF为拉电子基,以对二甲氨基苯甲醛为推电子基。
甲基和醛基缩合反应机理是链式烷烃:卤代→水解→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氧化。
甲基氧化成醛反应条件是链式烷烃:卤代-水解-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氧化。苯环上甲基活泼的原因在于存在活泼的苄基氢,因为存在p-π共轭效应,所以苯环侧链无论是形成自由基还是碳正离子都非常稳定,所以苯环侧链甲基容易被氧化。
pva和甲醛及丁醛在盐酸水溶液催化条件下发生缩醛反应(羟醛缩合),生成不同分子量的缩甲丁醛。pva分子量越小缩醛越柔软反应温度控制在50-60度左右。
羟醛缩合 具有α-H的醛,在碱催化下生成碳负离子,然后碳负离子作为亲核试剂对醛酮进行亲核加成,生成β-羟基醛,β-羟基醛受热脱水成不饱和醛。
1、脱氢反应:甲基可以通过脱氢反应转化为醛基。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在适当的条件下使用催化剂,如PCC(吡啶氯铬酸)或者Jones试剂(酸性铬酸)来进行脱氢反应,将甲基脱氢为醛基。
2、甲基变醛基的方程式是 甲基氧化成醛反应条件是链式烷烃:卤代→水解→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氧化。
3、甲基变成醛基反应路线是某些特定的甲基先直接被氧化成羧基,然后还原为醛基。用浓盐酸和锌汞齐还原,直接把羰基还原为亚甲基。乙硼烷先发生三键上的亲电加成,再在双氧水作用下取代含硼基团成为羟基,整个分子成为烯醇。
4、首先用氯气光照取代,在用氢氧化钠水解,最后用氧气进行第一步氧化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