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前常用于标记抗体的荧光素有以下几种:异硫氰酸荧光素,四乙基罗丹明,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酶作用后产生荧光的物质。荧光素是具有光致荧光特性的染料,荧光染料种类很多。荧光素也就是fda。fda可透过细胞膜并作为荧光素积蓄在活细胞内。
2、常用的荧光色素有:(1)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荧光素,呈现明亮的黄绿色荧光。(2)四乙基罗丹明(RB200):为橘红色粉末,呈橘色荧光。(3)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TRITC):呈橙红色荧光。(4)藻红蛋白(R-RE):呈明亮的橙色荧光。
3、常见的荧光素包括:FITC、RIB200、TRITC、镧系元素(如Eu、Tb)以及其它特定荧光标记物,如PE。这些荧光物质的选择取决于实验需求和标本特性。
1、四甲基罗丹明可以用于活体成像 丙酮法属于溶液法,是以有机溶剂稀释或溶解聚氨酯(或预聚体),再进行乳化的方法。在溶剂存在下,预聚体与亲水性扩链剂进行扩链反应,生成较高分子量的聚氨酯,反应过程可根据需要加人溶剂以降低聚氨酯溶液粘度,使之易于搅拌,然后加水进行分散,形成乳液,最后蒸去溶剂。
1、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荧光素,呈现明亮的黄绿色荧光。(2)四乙基罗丹明(RB200):为橘红色粉末,呈橘色荧光。(3)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TRITC):呈橙红色荧光。(4)藻红蛋白(R-RE):呈明亮的橙色荧光。
2、考点:荧光素的应用。[解析]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具有以下优点:人眼对黄绿色较为敏感,通常标本中的绿色荧光较少,有利于降低背景干扰,因此是应用最广的荧光素。
3、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为黄色或橙黄色粉末,最大吸收波长为490~495nm,最大发射波长为520~530nm,是应用最广泛的荧光物质。
荧光物质的发光原理涉及多个步骤,其中电子的吸收、激发、跃迁和发射是核心过程。以下是详细解释: 吸收光能:荧光物质能够吸收特定波长的光能,通常在紫外线区域。当这些物质吸收光子后,电子被激发并由基态跃迁至激发态。
荧光物质发光原理主要是通过吸收光能并转化为荧光发射的原理。在荧光物质中,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当这些电子返回基态时,以光子的形式释放出能量,这就是荧光。下面我们将详细讨论荧光物质发光的原理和过程。吸收光能:荧光物质首先通过吸收光能被激发。
荧光是物质在吸收光或其他电磁辐射后发出的光。通常,发光的波长比吸收的波长要长,能量较低。然而,在吸收光强较大时,可能会发生双光子吸收现象,导致发出的辐射波长比吸收的波长短。当辐射波长与吸收波长相等时,这种现象称为共振荧光。
荧光是物质吸收光照或者其他电磁辐射后发出的光。大多数情况下,发光波长比吸收波长较长,能量更低。但是当吸收强度较大时,可能发生双光子吸收现象,导致辐射波长短于吸收波长的情况发生。当辐射波长与吸收波长相等时,即是共振荧光。
荧光的发光原理:光照射到某些原子时,光的能量使原子核周围的一些电子由原来的轨道跃迁到了能量更高的轨道,即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单线态或第二激发单线态等。当某种常温物质经某种波长的入射光照射,吸收光能后进入激发态,并且立即退激发并发出比入射光的波长长的出射光。
荧光物质是一种能够发出微弱光的物质,其发光原理主要是在紫外线、X射线、伽马射线等高能辐射的作用下,激活荧光物质中的电子,电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同时发出特定波长的光。因此,荧光物质本身不是光源,而是需要在外部光源的照射下才能发光。
1、一)荧光色素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呈现明亮的黄绿色荧光。四乙基罗丹明(RB200):呈黄绿色荧光。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TRITC):呈橙红色荧光。藻红蛋白(R-RE):呈明亮的橙色荧光。(二)其他荧光物质镧系螯合物:其中以Eu3+应用最广。
2、fitc产生的荧光颜色是黄绿色。FITC异硫氰酸荧光素是一种有机荧光染料,目前,这种荧光染料仍用于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中。在495/517nm处,该染料会产生激发或者发射峰值,并可借助异硫氰酸盐反应基团与不同抗体结合,该基团可以和蛋白质上的氨基、巯基、咪唑、酪氨酰、羰基等基团相结合。
3、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也称荧光素异硫氰酸酯,是一种黄色或橙黄色结晶粉末,具有良好的水和酒精溶剂溶解性。主要存在两种异构体,其中Ⅰ型因其高效、稳定性和与蛋白质结合力的优越性而被广泛使用。
4、FITC由于呈明亮的黄绿色荧光,人眼对黄绿色较为敏感,并且标本中的绿色荧光较少,有利于降低背景干扰,是目前应用最广的荧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