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个啊,高中计算酵母菌的实验,是要把1ml的酵母菌悬浮液先进行稀释,稀释之后取一部分进行实验。然后是用滴定的很多个宫格的仪器进行滴定,然后随机抽取其中的一部分进行计算。
2、毫升稀释液中的酵母菌个数等于每个小室细胞个数乘400乘10000乘稀释倍数。10000是将培养液稀释了100倍后,1毫米乘1毫米乘0.1毫米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即20个,那么1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细胞数目为10000乘10000等于1乘10的8次方个。
3、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计算原理:0.1ml中有10个细菌,1ml中有100个,即除以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但这1ml是稀释了1000倍的,还要乘以一个稀释倍数,就是10万个/克样品。
酵母菌计数实验中,先盖玻璃片再加计数悬液,是因为盖玻片和计数板之间的凹槽形成的狭缝空间的体积是固定的。加液体时靠虹吸作用将液体吸入;并且,如果反之,则盖玻片可能由于已加入的液滴的表面张力作用使其未能严密的盖到计数板表面上,会使计数室内的体积增大,从而使计数结果偏高。
原因是盖好盖玻片再滴菌液的话,不怎么容易产生气泡,而且由于菌液滴在载玻片边上会自动渗入计数室的缘故。在菌悬液摇匀后,应先在血球计数板上盖上血盖片,再用滴管吸取少许菌悬液,从计数区中间平台沿血盖片的上边缘滴入一小滴菌悬液,利用液体的表面张力一次性充满计数区。
先盖盖玻片再在盖玻片左端滴加培养液,然后用滤纸在盖玻片又断吸水,让其自行渗入。
先盖片再滴在一侧,在用吸水纸吸引的话,会使酵母菌均匀的沉降在计数室内。计数时误差会很小。如果是先滴再盖片的话,在盖玻片与培养液接触的同时,使会使酵母菌在计数板的分布改变位置,不均匀分布。计数物产较大。
所以,准确测量的前提是,计数室必须完全充满液体。先滴液、后盖片,操作稍快则会因盖片的拍下而产生气泡,而计数室内液体体积一旦不准确,测总数就会出现误差(偏小)。测面滴液、缓慢渗入的办法则不会产生气泡,计数准确。这样操作也有利于保护计数室的方格线,当然这是次要原因。
1、因为酵母菌的细胞比较大,悬浮液中浊度是比较大的,这时候就要选择透射性比较好的黄光,560nm是属于黄绿光的范围。日常生活中,你会发现黄光灯穿透性好,所以路灯一般都是黄光。
2、一般来说测量光密度是用来测量浊度,通过浊度来表示菌的浓度。那么这个波长可以选择和菌液比较相似的颜色,这就和培养基、菌本身的颜色等等都有关系。比如在LB培养基培养的大肠杆菌一般可以用600 nm左右,但你用560 nm也无不可。
3、用得最多的就是505nm测菌丝菌体、560nm测酵母、600nm测细菌。既然能用比浊法估计细菌悬浮液的浓度,而且相应的菌悬液浓度有着对应的麦氏浊度,那么可以测出不同浊度的悬浮液在可外分光光度计下的OD曲线,那么应该和菌悬液OD曲线一样,因为浊度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