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其成藏时期应主要在早、晚海西期及燕山—喜马拉雅期;陆相源岩(含海陆交互相的石炭系)其主要生油阶段是喜马拉雅期,除阿瓦提的石炭系外,其成藏时期也只能是喜马拉雅期。
当时构造圈闭尚不发育,但北部前陆盆地和南部大陆边缘地层、岩性圈闭,可能适时聚集油气。当时储层物性良好,J2+3地层还广泛发育石膏层和其他盖层,在烃源丰富、构造稳定环境下,应能形成一批较富的油气藏。
图4-25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风化壳油气田成藏演化图 塔里木克拉通盆地满加尔凹陷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在中—晚奥陶世进入第一个生烃高峰期。该时期塔北英买力-轮南地区及塔中、古城地区具低隆起形态,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
前已述及马朗、条湖凹陷两大含油气系统成藏关键时刻均在晚燕山期,晚燕山运动不仅形成了圈闭体,而且提供了油气运移的动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贡献就是复活老断层或开辟新断层。
前人对排2 井的油源进行了很多研究,由伟丰 (2006)和李伟(2006)认为排2井轻质原油来源于侏罗系和古近系烃源岩;张枝焕 (2007)认为排2井轻质油和卡6井产自古近系的原油相似,来源于侏罗系和白垩系的混源。本项研究进一步确认了车排子轻质油主要来源于侏罗系湖相烃源岩,且具有白垩系烃源岩混源的特征。
分析表明,车排子隆起排2井、卡6井和排8井轻质油既具有侏罗系原油的特点,又与白垩系烃源岩抽提中的部分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相似,推测其可能来源于侏罗系煤系烃源岩与白垩系烃源岩的混源油。B1类稀油混源分析 B1类稀油是侏罗系煤成油 (以董1井原油为代表)和白垩系烃源岩生成原油的混合产物。
董1井萘系列化合物丰度远高于菲系列化合物,一般陆相原油中萘系列化合物丰度丰富,被认为来源于陆相有机质,董1井原油萘丰度丰富与吐哈盆地煤成油相一致,可能是由于煤系源岩在排烃时菲更容易被吸附有关。
油源对比结果表明,排2井轻质油主要来源于侏罗系与白垩系混源,定量烃源供给计算确定侏罗系烃源岩的贡献值92%,白垩系烃源岩的贡献值8%,油气自南至北运移,则主要来源于四棵树生烃凹陷的贡献,昌吉凹陷的贡献较小。
分析国内外石油开采技术的发展态势,将有助于我国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1 高含水油田开发特色技术 已开发的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后,随着开采程度加深,地下油水关系、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非均质性更严重,给油田稳产和调整挖潜带来的难度越来越大。
罗家砂、砾岩体中蕴藏丰富的稠油资源,而且稠稀油都有分布。针对罗家缓坡带砂、砾岩体稠油,本文以成藏演化为线索分析其成因,指出两类烃源岩、两次成藏期,是该区不同区块之间、同一区块不同构造部位原油性质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1、总体而言,景谷盆地原油富轻碳同位素,表明原油主要来自湖相烃源岩,而原油具有较高姥/植比,为8~3,比一般湖相烃源岩姥/植比高(多数小于2)。因此,景谷盆地原油主要为湖相烃源岩,但由于上煤层壳质组高达53%,不排出有形成煤成油的可能,这与上述盆地地质背景和烃源岩地化特征相吻合。
2、来自于沙四段烃源岩的原油主要具有如下一些特征:①具有相对较轻的原油碳同位素特征;②Pr/Ph值相对较低,具有比较低的重排甾烷;③具有相对比较高的C28甾烷和伽马蜡烷,原油的成熟度相对较低。
3、总之,布琼原为中型铁矿,本项目从寻找霍姆斯塔格型金矿和沉积变质型铜矿的愿望出发,借助勘查地球化学的学术思想和工作方法,开展了多方面找矿勘查工作,资料表明该找矿靶区,以铜多金属为主的异常规模大,强度高、参加的元素多、套合的地球化学模式谱系好,矿化蚀变带及部分矿体已暴露地表,充分显示了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前兆。
4、一)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牛庄油田 (1)原油族组成与气相色谱特征 牛庄油田原油具有低密度(0.8523~0.8976g/cm3)、低粘度(95~83mPa·s)及低硫(0.26%~0.55%)特征,与邻区王家岗、八面河油田的高硫特征有显著差异(Pang等,2003)。
1、预测未来趋势,国内随着政策推动和技术进步,行业空间广阔,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国外则注重技术创新与用户体验,竞争激烈。撰写开题报告时,确保数据准确、论据充分,引用权威资料支持观点,对比分析国内外差异和发展趋势,提高报告说服力和深度。
2、认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第一步是积极关注国际发展的宏观趋势。 理解并分析我国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以及经济战略,这些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指引。 关注社会民生是理解世界发展趋势的关键,每个人都应将自己视为国家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3、国内研究现状:我国的研究领域日益多元化,政府对科研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强。 国际研究现状:世界各国政府也在积极投资科研,以期推动研究的深入发展。 发展趋势预测:未来,科研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社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市场需求巨大且持续增长。当前,化妆品市场需求旺盛,品牌繁多,但市场低端的品类由于技术含量低、品牌价值低,同质化问题严重,且受出口转内销影响,产能过剩问题显著。因此,拥有美妆技术和研究加持的品牌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高速公路。
5、改革开放: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这一转变体现在国有企业的政企分开,以及农村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些措施进一步释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