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在 《地质力学概论》中提出了一套系统科学方法。即鉴定结构面的力学性质; 辨别构造形迹的序次; 确定构造体系; 鉴定构造型式; 研究岩石力学性质和地应力场; 模拟试验等7 个步骤。
研究了构造应力场与地球化学场的关系,深化了构造体系控岩、控矿的规律性认识,总结了应用地质力学方法寻找内生矿产的经验,提出了隐伏矿产预测的理论、方法和步骤,对铁矿、铬铁矿、铀矿、金矿等进行了预测。
前人这两方面的研究成果自然也就成为地质力学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一种渊源。但应该说地质力学更着重传承了传统构造地质学对构造形变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只是摒弃了其单纯形态论的部分而加强了地质构造形迹间成生联系和力学本质的研究。 李四光在总结地质力学的形成发展过程时,认为地质力学是经过两个阶段发展起来的。
1、岩浆岩是地壳下岩浆沿地壳薄弱地带上升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后冷凝而成的,变质岩是地壳中的原岩(包括岩头岩、沉积岩和已经生成的变质岩),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岩石的密度与岩石组成矿物及岩石的结构有关。按岩石含水状况不同而分岩石天然密度和干密度。
2、高密度矿石——磁铁矿 磁铁矿的密度最高,与围岩有着明显的密度差,见表1-6。沉积变质型铁矿中的磁铁石英岩、磁铁角闪岩的平均密度为43×103kg/m3,围岩是各种片麻岩,它们的平均密度为68×103kg/m3,存在0.75×103kg/m3的密度差。
3、密度特征 从岩石类型看,正常沉积的细碎屑-粗碎屑岩类的密度较低,变化于69~71g/cm3,变化量不大。
4、玄武岩:颗粒密度是60-30g/cm,块体密度是50-10g/cm。岩石的分类:岩石按照成因和特征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岩浆岩。这类岩石是由岩浆凝固冷却形成的。
5、各类岩(矿)石的密度特征如下。 1 火成岩 火成岩密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以上所列的第一个因素,因为这类岩矿孔隙度很小(一般不超过1%~2%,几乎不影响密度大小。 表1-1给出了常见岩(矿)石的密度值。从表中可以看出,从花岗岩到辉长岩类、橄榄岩类过渡,密度值随岩石中较重的铁镁矿物含量增加而增大。
挂牌施工:砂浆配合比牌、安全标示牌、施工标志牌等。测量放线:用钢尺测量边线、用水准仪测量各点的高程。挖基:注意防止地下水渗出 、雨水流入。浆砌片石基础:注意片清理干净风化石等杂质,复核各部尺寸等。浆砌片石墙身:注意仔细与设计图纸核对。
施工用的水泥、砂、石料应分类堆放,水泥应下垫上盖防雨防潮。砌筑砂浆应根据设计要求和现场材料实际情况,由实验员确定施工配合比,并写在标示标牌上。基础测量放线 依据设计图纸,用全站仪准确放出基础四个角点坐标点位,精确测定出挡土墙基座主(横)轴线和起讫点及沉降缝位置。
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前准备→测量放线→坡修整→基础开挖→砂砾垫层铺设→基础、坡面浆砌→勾缝→砂垫层→铺设土工布→干砌片石。施工要求 单个片石石料厚度不小于15cm,镶面材料应选择尺寸稍大并具有较平整表面,且稍加粗凿。在角隅处应使用较大石料,大致粗凿方正。
1、为提高矿物标本的可用性,特制定《矿物标本资源整理技术规程》,用以规范化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标本资源的整理工作,使标本整理同标本的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2、金属矿石构造类型较多,但从金属矿石标本整理保存角度一般分为四大类:晶簇状构造、块状构造、土状构造和砂状构造。 4 金属矿石标本整饰分理 1)标本运回后首先必须进行清点,查对标本箱总数与清单是否一致,若有遗失,必须追找;检查标本箱是否损坏,若破损严重以致标本丢失应设法补救。完成上述工作后方可接收和开箱。
3、本规程由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矿物标本收集的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矿物标本的收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
4、将标本从箱内或袋(包)内取出,按原始号或原顺序排列放置于工作台上的托盘内。2)将原始标签内容与实际标本进行核对。3)根据藏品分类分级方案,将该批次标本进行分类,摆放于工作台上。4)检查标本是否还需要整理、清洗、修复、加固。如若有必要,根据《金属矿石标本资源整理技术规程》进行处理。
5、本规程由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提出。 本规程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本规程起草人:娄玉山,刘丽萍,裴树文。 本规程由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石器标本整理的内容、步骤和方法。 本规程适用于石器标本及其模型的整理。
1、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探后采。探放水原则 1)必须坚持“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十六字方针,还必须做到“有疑必停”的探放水原则。接近积水地区掘进或排放被淹井巷和积水前,必须编制探放水设计,并采取防止瓦斯和其它有害气体危害等安全措施。
2、法律分析:在受水害威胁的地区,必须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巷道掘进之前,必须采用钻探、物探等方法查清水文地质条件。小煤矿可请地测技术人员或地质部门写出水文地质情况分析报告,并提出安全防范措施,经县煤炭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进行掘进工作。
3、必须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探放水原则。在有水害威胁的区域进行采掘工作,都要坚持超前钻探。矿井进行新采区开拓或掘进新工作面时,必须提前论证是否需要进行探放水,对需要进行探放水的要进行探放水设计。探放水设计要符合相关的要求,并经研究批准后方可进行施工。
4、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要采用专用的探放水钻机,探水前要采取工作面迎头打设立柱和栏板,并根据水压大小采取防喷等措施。对存在有水害区域要采取钻探、物探、化探等综合手段进行探放水。
5、防治水1 引言众所周知,矿井水灾是煤矿安全生产中几大安全隐患之一,煤矿重特大水害仅次于瓦斯事故,针对存在水患的矿井,必须加强水害防治工作,查大隐患,防大事故,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进行探放水,根据探放水的资料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水害治理工作。
6、探放水钻孔的布置必须遵循以下原则:探老空水,探水钻孔应成组布设,并在平面图上呈扇形。钻孔终孔位置以满足平距3米为准,厚煤层内各孔终孔的垂距不得超过5米。探放断层及底板岩溶水的钻孔,必须沿掘进方向的前方及下方布置。底板方向的钻孔不得少于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