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式是C6H12O属于醛和酮的同分异构体有多少种

分子式是C6H12O属于醛和酮的同分异构体有多少种 C6H12O符合饱和一元醛、酮的通式,如果是醛,就是一个醛基连接一个戊基,戊基有8种,所以属于醛的有8种。

ABCD。己醛的分子式为C6H12O,不饱和度为1,所以ABCD都是它的同分异构体,而E不是。

C6H12O2的同分异构体有很多。按不同物质分类可以有下列几种情况:羧酸:C5H11COOH,就有8种(有8种戊基,-C5H11);酯:C4H9COOCH3,有4种;C3H7COOC2H5,有2种;C2H5COOC3H7,有2种;...CH3COOC4H9,有4种;HCOOC5H11,有8种。还有羟基醛或羟基酮,环结构,等等。

烷烃的同分异构体有哪些

1、C7H16总共有9种同分异构体,分别是:庚烷、2-甲基已烷、3-甲基已烷、2,2-二甲基戊烷、3,3-二甲基戊烷、2,3-二甲基戊烷、2,4-二甲基戊烷、3-乙基戊烷、2,2,3-三甲基丁烷。

2、甲烷(CH4):唯一的一种同分异构体。 乙烷(C2H6):唯一的一种同分异构体。 丙烷(C3H8):唯一的一种同分异构体。 异丙烷(C3H8):唯一的一种同分异构体。 正丁烷(C4H10):正丁烷有两个同分异构体,分别是2-甲基丙烷和2-乙基丙烷。

3、烷烃1~10的同分异构体是如下:CH4:1种。C2H6:1种。C3H8:1种。C4H10:2种,正丁烷,2-甲基丙烷。C5H12:3种,正戊烷,2-甲基丁烷,2,2-二甲基丙烷。

4、烷烃1~10的同分异构体是如下:CH4:1种;C2H6:1种;C3H8:1种。C4H10:2种,正丁烷,2-甲基丙烷。C5H12:3种,正戊烷,2-甲基丁烷,2,2-二甲基丙烷。C6H14:5种,正己烷,2-甲基戊烷,3-甲基戊烷,2,2-二甲基丁烷,2,3-二甲基丁烷。

5、烷烃的同分异构体主要是由于碳原子在空间中的不同排列方式导致分子结构的差异。碳原子数目越多,同分异构体也多。

6、根据烷烃的命名规则,我们可以列举出1~10个碳原子的烷烃的同分异构体。

2-氯-4-甲基戊烷的的上游原料和下游产品有哪些?

1、有两种,分别是1-氯-2,2,4,4-四甲基戊烷和3-氯-2,2,4,4-四甲基戊烷。

2、如果第一个原子相同,那么比较它们第一个原子上连接的原子的顺序;如有双键或三键,则视为 连接了2或3个相同的原子 以次序最高的官能团作为主要官能团,命名时放在最后。其他官能团,命名时顺序越低名称越靠前。

3、-甲基-2-氯戊烷 氯原子为官能团,从靠近官能团的一端开始编号主链。

4、2-氯,4,5-二甲基己烷 2)2-氯,4-甲基戊烷 3)溴甲基苯 4)ClCH=CH2 5)Sorry不方便画图:一个苯环 1号位Cl 3号位-CH3 希望可以帮到你。

5、-二甲基戊烷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潜在的健康危害和危险特性上。吸入途径是其中一种侵入途径,吸入高浓度的烃类化合物蒸气可能导致轻度呼吸道刺激、头晕、眩晕,甚至可能导致精神错乱、恶心和呼吸困难,严重情况下可引发昏迷甚至死亡。如果液体进入肺部,可能引发吸入性肺炎或肺水肿。

有机化学第二版徐寿昌习题答案

四川大学有机化学考研参考书目是:《有机化学》(第二版)恽魁宏编 高教出版社;《有机化学》徐寿昌编 高教出版社 。

是的,不过买不到吧,连淘宝都没得卖,其实都差不多的,第二版学好了,第十版都没问题(开玩笑的)。

邢其毅教授的《基础有机化学》 内容非常充实,而且从知识体系来说,循序渐进比较适合初学。但是自学 中的全部文章自学起来可能会比较耗时,毕竟篇幅还是比较长的。

在只考虑烷基的前提下,ABC,主要考虑碳正离子的稳定性,因为利于SN1历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碳正离子的生成;越是稳定的碳正离子,越容易生成,即次序为叔仲伯甲基。详见《有机化学》(徐寿昌)——高等教育出版社,P190 ADCB,主要从产物构型反转入手。

指导书一般是实验说明的。内容包括本次实验需要的知识点,实验器材名称,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另外还有实验数据的测试填写报告。这类书一般是学习自己组织老师编写的内部资料。

5,6,7-三甲基-1,8-萘啶-2-胺的的上游原料和下游产品有哪些?

1、.抗菌类药物(1)抗生素类:常用的有土霉素、青霉素、强力霉素、金霉素、甲砜霉素、氟苯尼考等。(2)磺胺类:有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甲氧苄氨嘧啶等。磺胺类药物在鳗鱼饲料添加剂中已禁止使用。

2、五)大环内脂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阿奇霉素。 (六)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 (七)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八)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黄霉素。

3、俗称蚕豆病,是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最常见的一种遗传性酶缺乏病,俗称蚕豆病。全世界约2亿人罹患此病。我国是本病的高发区之一,呈南高北低的分布特点,患病率为0.2-48%。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各省,以海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为高。

4、烫伤后可以用清水对烫伤处进行降温。可以在烫伤处抹上一些烫伤膏,均匀涂抹。用纱布进行简单包扎一下。

4甲基戊烷2酮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