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烯:首先乙烯是气体;通入气体后高锰酸钾溶液变成无色 四氯化碳: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分层,且下层为无色层(四氯化碳的密度大于溶液)碘化钾:滴入少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后碘化钾溶液会变成黄棕色,因为碘的负一价离子会被还原成碘单质。继续加入过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黄棕色消失,溶液变无色 本人大三。
.极性溶剂(如水)易溶解极性物质(离子晶体、分子晶体中的极性物质如强酸等);2.非极性溶剂(如苯、汽油、四氯化碳、酒精等)能溶解非极性物质(大多数有机物、BrI2等);3.含有相同官能团的物质互溶,如水中含羟基(—OH)能溶解含有羟基的醇、酚、羧酸。
首先分析题目,根据题意和相关知识,可知A为烯烃,B为醇,C为醛,D为酯。
因此由“ B ch2cl2只代表一种物质”可以判断甲烷分子为空间正四面体结构,而不是平面正方形结构。知识点:对有机物的空间结构的想象和理解,有机物结构千变万化,复杂多样,千万不能从平面图形的角度理解:在考虑有机物空间结构时要注意“对称性”,在以后学习中常遇到,注意慢慢加深理解。
1、分子式为C4H10O,即为饱和的醇或醚。同分异构体有:1-丁醇、2-丁醇、异丁醇、叔丁醇、乙醚、甲丙醚、甲基异丙基醚。2 A、B能和钠反应,C不能,说明A、B是醇,C是醚。3 B能使络酸试剂变色,A、C不能,说明A为2-甲基-2-丙醇(叔丁醇)。
2、将丙醇滴加到温度为~75℃的Na2Cr2O7,H2SO4,H2O的溶液中,一旦生成丙醛,就被蒸馏出来。这种反应产率不高,因为总有一部分醛氧化为酸。醛的沸点低于100℃才能用此法,因此此法用途是非常有限的。二级醇常用上述几种铬酸氧化剂氧化,酮在此条件下比较稳定。因此是比较有用的方法。
3、可用来鉴别六碳和六碳以下的一级、二级、三级醇别加入盛有Lucas试剂的试管中,经振荡后可发现,三级醇立刻反应,生成油状氯代烷,它不溶于酸中,溶液呈混浊后分两层,反应放热;二级醇2~5min反应,放热小明显,溶液分两层;一级醇经室温放置1h仍无反应,必须加热才能反应。
4、加入硝酸银的氨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为丙炔;加入卢卡斯试剂迅速产生浑浊的是叔丁醇,余者无反应;加入三氯化铁溶液有颜色变化的为苯酚,余者无反应;加入高碘酸和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为甘油,余者为苯甲醇。
5、易溶于水,同时也溶于稀酸、异丁醇、戊醇、乙酸乙酯、吡啶和无水联氨。醋酸钴可通过金属钴或氧化钴为原料,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钴溶液,随后与碳酸氢铵(或纯碱)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钴沉淀,经洗涤和分离后酸化即可制得。
1、丙醛含有醛基这个官能团,可以和氧化剂反应,例如高锰酸钾,溴水,tollens试剂等,可以被氧化生成酸,也可以和2,4-二硝基苯肼发生反应这是羰基的反应。丙酮具有酮羰基,他不能被弱氧化剂氧化,但可以与羰基试剂反应以此来鉴别。此外,由于他还含有甲基,还可以发生碘仿反应,生成黄色沉淀。
2、丙醛可用银镜反应检验 丙醇可氧化为丙醛再检验 丙酮不会发生银镜反应 首先,取四种试剂适量。加入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的为 丙醛。其次,取剩余三种试剂适量。加入NaHSO3 有沉淀生成的为 丙酮。
3、丙醛主要用于生产丙醇、丙酸和三羟甲基乙烷,用于制合成树脂、橡胶促进剂和防老剂。化学名称: 丙醛 CAS 编码: 123-38-6 结构式: C 3 H 6 O 丙酮,也称作二甲基酮,是最简单的酮,熔点-95度,沸点56度,无色液体,有特殊气味,能溶解醋酸纤维和硝酸纤维。
应该是醇分子发生催化氧化生成醛的前提是羟基在碳链的末端。如果羟基处在碳链的中间,之能被氧化为酮。只有羟基在碳链的末端,末端才能得到醛基。
伯醇催化氧化成醛,醛可继续氧化成羧酸。 如乙醇可被氧化成乙醛 Cu 2CH3CH2OH + O2→ 2CH3CHO + 2H2O △ 仲醇,连羟基的碳上有1个H,被催化氧化生成酮 2-丙醇可被氧化成丙酮 叔醇连羟基的碳上没有H,不能被催化氧化 2,2-二甲基丙烷(新戊烷)不能被氧化成醛或酮。
醇氧化成醛的反应条件是催化剂(Cu或Ag)并加热:R-CH2OH+O2===R-CHO+H2O 一级醇及二级醇与醇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有氢,可以被氧化成醛、酮或酸;三级醇与醇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没有氢,不易被氧化,如在酸性条件下,易脱水成烯,然后碳碳键氧化断裂,形成小分子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