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何谓挥发油的系统分离

1、冷冻析晶法:将挥发油于-20~0℃以下放置。如薄荷油中薄荷脑的分离。分馏法:挥发油的组成成分由于类别不同,分子量的大小、双键的数目、位置及含氧官能团等可能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它们的沸点各异。如单萜类化合物的沸点随双键的增多而升高,含氧单萜的沸点随官能团极性的增大而升高。

2、经过一定时间的流动后,便彼此分离,按顺序离开色谱柱进入检测器,产生的讯号经放大后,在记录器上描绘出各组份的色谱峰。 根据出峰位置,确定组分的名称,根据峰面积确定浓度大小。

3、低共熔指的是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后,出现润湿或液化现象的现象。性质:二组分的固液两相平衡系统中,在一个比两个纯组分的熔点都低的温度,析出的组成与液相相同的均匀固态混合物。这个析出的温度称低共熔温度或低共熔点。低共熔混合物并非化合物,原则上它可以被机械方法分离为两纯组分。

4、大黄挥发油对动物离体肠管的作用按水蒸气馏法提取的挥发油,加入5倍量阿拉伯胶研磨均匀,以适量蒸馏水配制成1%(100ml含1g大黄挥发油)的大黄挥发油乳剂。动物用家兔(2~5kg)、豚鼠(250~350)、小鼠(20±2g)。观察对离体肠管平滑肌的影响和对小鼠小肠蠕动功能的影响。

5、加氢油是从矿物基础油分离出来的,在本质上,它使用的是原油中比较好的中间成分,为满足高档润滑油的高质量、节能、延长换油期和低排放的需求,要求基础油具有低挥发度、高粘度指数、良好的氧化安定性等特点。

什么是有机物的分离、提纯、鉴别?

1、分离是将混合物中的各个组分一一分开。在分离过程中常常将混合物中的某一组分通过化学反应转变成新的化合物,分离后还要将其还原为原来的化合物。提纯有2种情况,①设法将杂质转化为所需的化合物,②把杂质通过适当的化学反应转变为另外一种化合物将其分离(分离后的化合物不必再还原)。

2、分离、提纯,得到纯品有机物;元素定量分析,确定实验式;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确定分子式;波谱分析,确定结构式。常用的方法包括:蒸馏、重结晶、萃取、色谱法等等。

3、不同的有机物首先从物理性质:状态和溶解性来区分,中学阶段接触的有机物中,C原数小于等于4的烃为气态,还有;C原子数在5到16之间的烃为液态,还有常用的一些烃的衍生物;C原子数大于16的烃为固态,还有苯酚,部分高级脂肪酸,脂肪等,从溶解性看,大部分有机物不溶于水,如所有的烃,卤代烃等。

4、检验有机物溶解性:通常是加水检查、观察是否能溶于水。例如:用此法可以鉴别乙酸与乙酸乙酯、乙醇与氯乙烷、甘油与油脂等。 检查液态有机物的密度:观察不溶于水的有机物在水中浮沉情况,可知其密度比水的密度是小还是大。例如,用此法可以鉴别硝基苯与苯、四氯化碳与1—氯丁烷。

5、化学分离:主要利用物质的化学性质。而提纯会用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物理化学性质(中学不涉及)。 也就是说后者包含了前者。

如何分离2-戊酮和3-戊酮?

先加入碘的氢氧化钠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的为2-戊酮和2,4-二戊酮;无黄色沉淀生成的是3-戊酮和环戊酮。前者加入溴水,褪色的是2,4-二戊酮,不褪色的是2-戊酮。后者加入饱和的亚硫酸氢钠溶液,环戊酮会析出结晶,3-戊酮不会。

加NaOH+I2溶液,不产生(碘仿)沉淀的为3-戊酮和戊醛(A组),另2个为B组。A组加Cu(OH)2悬浊液共热,产生砖红色沉淀的是戊醛。B组加ZnCl2+HCl,稍热,出现浑浊的为2-戊醇。

加入酸性高锰酸钾,反应褪色的是正戊醛级2-戊醇;加入土伦试剂,2者中有银镜反应的是2-戊醛;2-戊酮与3-戊酮的区分可用碘仿反应,有反应的是2-戊酮。

加托伦试剂即银氨溶液,化学式为[Ag(NH3)2]OH 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戊醛。(2)2—戊酮是甲基酮类,能发生碘仿反应,加碘的氢氧化钠溶液,2—戊酮生成黄色沉淀. 剩下的就是3-戊酮。

分离2-戊酮和3-戊酮不能用碘仿溶液因为2—戊酮是甲基酮类,能发生碘仿反应,加碘的氢氧化钠溶液,2—戊酮生成黄色沉淀。

鉴别化合物通常需要使用一系列化学方法和实验技术,例如光谱分析、化学反应、物理性质测定等。下面是一些可能用于鉴别正戊醇、2-戊酮、3-戊酮和戊醛的化学方法:酸碱试剂鉴别:正戊醇:可以通过与酸或碱发生酯化、醚化等反应,生成相应的酯或醚,从而鉴别。

如何分离提纯对甲基苯酚,苯甲酮,氯苯

1、硝碘酚腈的合成:以对羟基苯甲酸为原料,和尿素、氨基磺酸和对甲酚均匀混合后,升温反应,过滤、洗涤、滤液减压蒸馏,得对羟基苯甲腈[7]。对羟基苯甲腈在冰醋酸中与浓硝酸反应合成出3-硝基-4-羟基苯甲腈,再与碘及过氧化氢在酸性乙醇溶液中反应合成出硝碘酚腈[8]。

2、高效液相色谱 利用不同溶质的极性不同在溶剂中的停留时间不同,加以区分 2 创造酸性环境 地西泮遇酸(或碱液)受热易被水解生成2-甲氨基-5-氯二苯甲酮和甘氨酸 奥沙西泮在酸中加热被水解,生成2-苯甲酰基-4-氯苯胺,显重氮化-偶合反应,生成橙红色偶氮化合物沉淀。

3、由于一般主光剂如苄叉丙酮、枯茗醛、二苯甲酮、O-氯苯甲醛等均只能在某一电流密度范围内发挥光亮作用,所以单独使用是不能获得理想镀层,配合使用肉桂酸就能起到协同效应。

4、然而,使用时需要注意其潜在的危险性。氯苯甲腈被列为Xn类危险物质,意味着它具有可能对人类健康或环境造成危害的特性。其危险等级被评估为20/22-36/37/38,意味着它具有腐蚀性、刺激性以及可能对水生生物和非水生生物有毒性。

在工业大生产中怎么分离四氢呋喃和丙酮?

给你查到了,分离丙酮的办法。中性混合物(非酸非碱)用饱和的亚硫酸氢钠溶液处理,能得到犬类和甲基酮类(包括丙酮)形成亚硫酸氢钠的加成物,并以洁净洗出后,滤出后,再用过量的碳酸钠溶剂加热处理,重新生成原物(丙酮),令醛类和甲基酮与其他中性化合物分离。

.液固色谱法 使用固体吸附剂,被分离组分在色谱柱上分离原理是根据固定相对组分吸附力大小不同而分离。分离过程是一个吸附-解吸附的平衡过程。常用的吸附剂为硅胶或氧化铝,粒度5~10μm。适用于分离分子量200~1000的组分,大多数用于非离子型化合物,离子型化合物易产生拖尾。常用于分离同分异构体。

日其不被消耗往往需要进行回但四氢呋喃易与水丙酮等其他极性溶剂形成共沸物而生产中又常需要四氢呋喃的纯度足够高进而增加了分离提纯难度这部分。选出乙苯作为萃取精馏分离此共沸物系的溶剂 ,同时采用 NRTL模型对常压下丙酮一四氢呋喃物系和加入溶剂乙苯 后的汽液平衡。

四氢呋喃与水能混溶,并常含有少量水分及过氧化物。如要制得无水四氢呋喃,可用氢化铝锂在隔绝潮气下回流(通常1000mL约需2~4g氢化铝锂) 除去其中的水和过氧化物,然后蒸馏,收集66℃的馏分(蒸馏时不要蒸干,将剩余少量残液即倒出)。精制后的液体加入钠丝并应在氮气氛中保存。

制药厂的废气在生产的过程中溶剂消耗量较大,基本上属于低沸点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其中相当一部分以废气的形式排出,产生大量的溶剂类废气,主要成分有甲醇、乙醇、丙酮、二氯甲烷、溶剂油、乙酸乙酯、四氢呋喃等。因此这种情况需要结合喷淋塔和制药厂除臭剂相互结合使用方可。

相反,反相色谱法则倾向于使用非极性固定相,如C18或C8。流动相常常是水或缓冲液,但为了调整保留时间,会加入甲醇、乙腈、异丙醇、丙酮或四氢呋喃等与水互溶的有机溶剂。反相色谱特别适合分离非极性和极性较弱的化合物,由于其广泛应用,据估算,它占据了现代液相色谱技术大约80%的份额。

N,N-二甲基吡咯烷酮和二甲基亚风怎么样才能分离开?

1、下午好,NMP和DMSO互溶后一般设备很难直接进行有效分离,两者沸点、馏程和极性几乎相同,如果实验室小量样品测试出现此问题建议直接丢弃重新再取样比较好。DMSO在低温条件下会出现结晶类似苯酚,我不清楚是否会在NMP中造成分相溶出,这两种溶剂就像分馏二甲苯的三种同分异构体那样处理成本会相当昂贵。

甲基酮的分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