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避雷针的种类 直击雷避雷针/特殊避雷针/提前预放电避雷针 直击雷避雷针 适用于 石化仓库、广电、加油站、建筑大楼、信标台,通信基站、气象台、军事基地、雷达机房、银行大楼 特殊避雷针 适用于较高的建筑大楼微波通讯站、雷达基站、信标台,通信基站、军事基地、雷达机房、银行大楼、天文气象台等重要场所。
2、直击雷避雷针/特殊避雷针/提前预放电避雷针 在雷雨天气,高楼上空出现带电云层时,避雷针和高楼顶部都被感应上大量电荷,由于避雷针针头是尖的,所以静电感应时,导体尖端总是聚集了最多的电荷。这样,避雷针就聚集了大部分电荷。
3、现阶段大家目前市面上普遍的避雷针有这几类:管形避雷针,阀型避雷针,磁吹避雷针及其活性氧化锌避雷针等,这几类避雷针在市场上的价位也从几千元到过万不一。由于活性氧化锌避雷针技术性较为完善可以承担大电流的遭雷击,而且当遭雷击中避雷针时还能限定避雷针上的工作电压,因而被普遍应用。
4、目前我们市面上常见的避雷针有这几种:管型避雷针、阀型避雷针、磁吹避雷针以及氧化锌避雷针等,这几种避雷针在市场上的价格也从几千到上万不等。因为氧化锌避雷针技术比较成熟能够承受大电流的雷击,并且当雷击中避雷针时还能限制避雷针上的电压,因此被广泛使用。
1、雷暴日:衡量一年中雷电天数,我国规程设标准雷暴日为40,区分少雷、多雷和强雷区。雷暴小时:衡量雷电活动的密集程度,1雷暴日等于3雷暴小时。地面落雷密度:每平方公里雷击次数,一般建议为0.07,与雷暴日密切相关。雷电流:力量与特性雷电流具有陡峭的上升特性,幅值可达300kA,波形复杂多样。
2、雷暴活动的频率因地域而异,华南地区每年平均雷暴日数超过80天,海南岛甚至高达100至130天,长江以南地区为40至80天,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地区为20至40天,西北地区较少,新疆地区每年雷暴日数仅3至4天。衡量地面落雷密度的指标是每平方公里地面每雷暴日的落雷次数,中国平均值约为0.015次。
3、地面落雷密度 地面落雷密度是指每平方千米每个雷暴日的对地落雷次数,他表征了雷云对地的放电的频繁程度。雷电的生成始于雷云的生成,其实有几种云都与雷电有关,如层积云、雨层云、积云、积雨云,最重要的则是积雨云,即雷云。
4、次/(km2·a)的地区。第0.8条规定,多雷区是平均年暴雷日数超过40d但是不超过90d或地面落雷密度超过78次/(km2·a)但不超过98次/(km2·a)的地区。0.9条规定,强雷区是平均年暴雷日数超过90d或地面落雷密度超过98次/(km2·a)以及根据运行经验雷害特殊严重的地区。
5、幅值和波头又决定了雷电流的陡度。 由于雷电流的波头长度变化范围不大,所以雷电流的陡度和幅值必然密切相关。中国采用 6μs 的固定波头长度,即认为雷电流的平均陡度 和幅值线性相关: a = ( kA/μs ),即幅值较大的雷电流同时也具有较大的陡度。
雷电放电的基本过程包括先导放电、主放电和余辉放电三个阶段。(1)先导放电阶段——开始产生的先导放电是跳跃式向前发展。先导放电常常表现为分枝状,这些分枝状的先导放电通常只有一条放电分支达到大地。整个先导放电时间约0.005~0.01s,相应于先导放电阶段的雷电流很小。
放电过程中,由于闪道中温度骤增,使空气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导致强烈的雷鸣。 带有电荷的雷云与地面的突起物接近时,它们之间就发生激烈的放电。在雷电放电地点会出现强烈的闪光和爆炸的轰鸣声。这就是人们见到和听到的闪电雷鸣。
雷电是一种大气中放电现象,产生于积雨中,积雨云在形成过程中,某些云团带正电荷,某些云团带负电荷。
其中第一次放电过程是分级发展的(称为先导),在经过数次分级先导发展后,雷云的负电荷和地面的正电荷贯通接触,烟先导发展路径开始主放电。第一次主放电电流最大。主放电时间很短,只有50~100μs。第一次主放电结束后,经过0.03~0.05s间隔时间后,沿第一次放电通路出现第二次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