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标准(GB1554-79)中规定 :位错密度在104个/cm2以下者,采用1mm2的视场面积;位错密度在104个/cm2以上者,采用0.2mm2的视场面积。并规定取距边缘2mm的区域内的最大密度作为出厂依据 。
2、channel5可以计算位错密度。XRD法是一种最常用且能定量测定钢中位错密度的方法,该方法先通过XRD测量出钢中的微观应变量和平均晶粒尺寸,再通过微观应变量、平均晶粒尺寸引起的衍射峰宽化的Williamson-Hall模型,channel5可以计算位错密度。
3、衡量位错活跃程度的指标是位错密度,它定义为单位体积晶体中位错的总长度。然而,实际测定位错密度并非易事,我们通常通过估算每单位面积的位错线数来把握这一微观世界的复杂动态。/ 在透射电镜的精细探索中,对位错的研究更加细致入微。
4、小角度晶界的能量主要来自位错能量,而位错密度又决定于晶粒间的位向差,所以,小角度晶界能也和位向差有关:晶界能可以界面张力的形式来表现,且可以通过界面交角的测定求出它的相对值。图67所示为当3个晶粒相遇时,它们两两相交于一界面,3个界面相交于二个三叉界棱。
5、式中:差应力(σ1—σ3)的单位为0.1×106kPa;位错密度(ρ)的单位为cm—2。 为此,可在野外采集定向标本,在室内切片,用电子显微镜测定出位错密度ρ,利用上述关系式求得差应力(σ1—σ3)。 (2)利用亚颗粒求应力值 亚颗粒是变形晶体中由位错壁围限的区域。
冷拉后提高钢筋的屈伏点,也就是提高抗拉强度.至于抗压强度,用钢筋的目的不是用它的抗压强度,冷拉后也不会提高,因为加工硬化:随着塑性变形的增加,金属的强度、硬度迅速增加;塑性、韧性迅速下降的现象。冷拉是属于加工硬化的范畴,所以钢筋冷拉后的抗拉强度、抗压强度、屈服强度都提高了。
冷拉只能提高钢筋的抗拉强度,而冷拔可以同时提高钢筋抗拉和抗压强度。冷拉是在常温条件下,以超过原来钢筋屈服点强度的拉应力,强行拉伸钢筋,使钢筋产生塑性变形以达到提高钢筋屈服点强度和节约钢材为目的。重新施加拉应力,将钢筋拉伸到破坏,新的屈服点出现,明显高于原来的屈服点。
当钢筋经过冷拉处理后,其抗拉强度、抗压强度以及屈服强度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是因为冷拉处理过程中,金属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从而使得其内部结构发生改变,形成了更多的位错和晶界,进而提高了材料的硬度和强度。同时,这种处理也使得材料的塑性和韧性下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材料的脆性。
利用石英动态重结晶、自由位错密度二种方法估算的差异应力值表明,垂直断裂走向差异应力值呈有规律的变化(图5-4),高级别断裂较低级别断裂的差异应力值要大。以焦家金矿田为例,透射电镜所测的样品中,在焦家断裂面附近的样品所估算的应力值为1680×105Pa。
董树文认为,发生在剪切或扭动断裂带的动力分异的规律大致是:由强应力区向弱应力区,元素的离子半径逐渐增大,相对密度逐渐减小。 依元素的动力地球化学规律,可用对构造应力最敏感的元素变化作为指示标志来反映古构造应力场特征。尹华红(1984)认为,单矿物内K和Fe元素含量的变化,可定量地圈定成矿期古地应力场。
阿尔金断裂带内应变较强,根据该剪切带内长英质糜棱岩中重结晶颗粒粒度计算出差异应力值为113MPa,比围岩差异应力值大一倍以上,应变速率为19×10-12,比围岩应变速率大20倍以上。
由于差异应力作用,体系介质在应力作用方向上内部结构平衡遭受破坏或者改变,如局部位错使密度增加,矿物破碎和亚颗粒增多,使表面能增加,其实质是机械能转化为介质内能或体系内能。
在纵向上,由于断裂的温度、压力和应变速率的差异,断裂由南至北属于塑性变形的糜棱岩类逐渐减少,而属于脆性变形的碎裂岩类逐渐增多。这一特征在招平断裂带中表现尤为突出。
断裂带构造岩种类繁多,变形机制多变,断裂变质作用、动力变质 作用等形成的韧性变形以及构造角砾岩、硅化破碎带和石英脉等脆性变形在混合岩、花岗 岩体内和岩层中均可见到。水汀等(1997)通过对断裂带构造岩变形环境分析后,认为 该带存在中-高温超塑性变形系列和半韧性-半脆性糜棱岩两个系列构造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