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也许需要染色,而且不知道你显微镜的度数能不能放大到看到细菌的大小。还有一个问题是,普通水样里的细菌密度一般很低(富营养化的例外)。
2、因为细菌很小,你的视力达不到那个水平,所以看不到。
3、确切的说你想观察的真正生物意义上的微生物,而是想观察水中一些浮游生物而已吧,如果想要观察微生物的话,还是需要适当的染色的。
4、显微镜在调节焦距的时候没有调准确,先将最小倍数的物镜是对准你的玻片上面涂有细菌的位置,然后慢慢调节粗准焦螺旋,等到看见细菌之后再调节细准焦螺旋,清晰后再换用倍数高的物镜。同样利用粗细准焦螺旋调节图像的清晰度。
5、先在干燥载玻片上第一滴生理盐水,将一滴细菌菌液与生理盐水均匀混合。第二部等水滴干燥,可以用酒精灯低温烘干,干燥后可见菌膜。第三部在烘干的菌膜处滴加一滴结晶紫染色1分钟。第四部用流动的清水冲洗掉染液。低温烘干。第五部镜检,没必要用1600倍,640倍以上都可以,用1000倍的就很清楚。
6、您知道吗?看似清澈透明的一杯水,里面可是热闹得很,只要把水拿到显微镜下仔细看,水中可能充斥的各种微生物,恐怕会让您忍不住大惊,家人们竟然把这些污染物喝下肚?!透明不代表干净,有时只是我们看不到而已。(摄影/黄志文)其实,透明不代表干净,有时只是我们看不到而已。
常温常压下,水的密度为1g/cm。水缸的体积为:5×2×1=8m。水的重量为:8m×1g/cm=8×10^6×1g=1800kg=8t。
水的密度是要求记住的,是0×103kg/m3.读作0×103千克每立方米。密度的物理意义就是由定义而来: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水的密度是0×103kg/m3的物理意义就是:1m3水的质量为0×103kg。
水的密度是1g/cm3,1g/ml,1000g/L,1000kg/m3。水的密度是1g/cm3,1g/ml,1000g/L,1000kg/m3,水是由氢和氧这两种元素组成的,水是没有毒的可以直接饮用,在常温常压的状态下,水呈现出来的是无色无味的,是透明的液体。
水的密度是1克/立方厘米或1000千克/立方米。水是一种常见的物质,它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密度会有所变化,但在常压下,水的密度大约为1克/立方厘米。这一物理特性使水在许多自然和工程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详细解释: 密度的定义: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它描述了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
水具有密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般密度越大水就变得越重。所以他们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水在常温下为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水在98℃时密度最大(9997kg/m^3,近似计算中常取1000kg/m^3)。固态水(冰)的密度(918kg/m^3)比液态水的密度(9984kg/m^3)小,所以冰能漂浮在水面上。水结冰时,体积略有增加。
海洋中的微生物生态系统中,细菌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们分布广泛且数量众多。在海洋的不同区域,细菌的数量和密度呈现出显著的差异。
海洋细菌在海洋中分布广、数量多,是海洋微生物中最重要的成员。其数量分布特点是,近海区的细菌密度较远洋区大,尤以内湾和河口区最大。每毫升近岸海水中一般可分离到102~103个细菌菌落,有时超过105个;而在每毫升深海海水中,有时却分离不出一个细菌菌落。
海洋微生物,尤其是细菌,分布广泛且数量巨大,它们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近海区域的细菌密度显著高于大洋,特别是内湾和河口地带,其密度尤其突出。在海洋的表层水和水底泥界面,细菌密度高于深层水,通常底层泥中的细菌数量大于海水。
海洋细菌分布广、数量多,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特殊的作用。海洋中细菌数量分布的规律是近海区的细菌密度较大,内湾与河口内密度尤大;表层水和水底泥界面处细菌密度较深层水大,一般底泥中较海水中大;不同类型的底质间细菌密度差异悬殊,一般泥土中的细菌高于沙土。
海洋细菌在海洋中分布广、数量多,是海洋微生物中最重要的成员。其数量分布特点是,近海区的细菌密度较远洋区大,尤以内湾和河口区最大。每毫升近岸海水中一般可分离到102~103个细菌菌落,有时超过105个;而在每毫升深海海水中,有时却分离不出一个细菌菌落。
在海洋的表层和水-底泥界面,细菌的密度明显高于深层水。底泥中的细菌密度通常比海水高出许多,尤其在富含有机物质的泥土底质中,每克底泥中的细菌数量在102至105个之间,甚至有的可达106个以上。海洋调查中有时会发现,某些水层中的细菌数量突然增加,呈现出非均匀的分布特性。
海洋微生物,尤其是细菌,分布广泛且数量巨大,它们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近海区域的细菌密度显著高于大洋,特别是内湾和河口地带,其密度尤其突出。在海洋的表层水和水底泥界面,细菌密度高于深层水,通常底层泥中的细菌数量大于海水。
通过显微镜,我们可以看到海洋细菌的特征。它一共分为三种类型:体形近似球形的叫球菌;身体细长的是杆菌;体形弯曲的是螺旋菌。它们都属于单细胞,内部结构与普通的植物细胞相似。如果细菌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肉眼可见的小群体,叫菌落。
细菌的相对密度在一点零七到一点零九之间,细菌的相对密度与菌体所含的物质有关。菌体其中的蛋白质的相对密度为一点五,糖的相对密度为一点四到一点六,核酸的相对密度为二,无机盐的相对密度为二点五,脂质的相对密度小于一,整个菌体的相对密度略大于水的相对密度。
无气味,具有吸湿性。相对密度2060(25/4℃)。熔点18℃。沸点122℃(2kPa)。折射率nD(20℃)4392。能与水、乙醇、甘油混溶,不溶于氯仿、二硫化碳和石油醚。在常压下加热分解,浓缩至50%时,部分变成乳酸酐,因此产品中常含有10%-15%的乳酸酐。乳酸菌是一种微生物,厌氧的。
先计算1g球菌含多少个球菌,每个球菌的质量为密度*体积,等于1*4/3*14*0.25^3,等于5*10^-20,1g球菌含的个数就算出来了,等于0.154*10^17个, 计算这么多细菌的表面积0.154*10^17*14*0.5^2=2*10^4,等于12000平米。
感官评定:牛奶的气味、清洁度、色泽等。理化指标:含脂率、蛋白质含量、杂质度、冰点、酒精试验、酸度、温度、相对密度、pH、抗生素残留量等。微生物指标:是指细菌总数。其他如体细胞数、芽孢数、耐热芽孢数及嗜冷菌数等。
密度约为1g/cm3,即每克细菌约含9000亿个细胞。大型杆菌的宽长比约为(0~5)μm×(3~8)μm,中型杆菌为(0.5~0)μm×(0~0)μm,小型杆菌约为(0.2~0.4)μm×(0.7~5)μm。
细菌的相对密度在一点零七到一点零九之间,细菌的相对密度与菌体所含的物质有关。菌体其中的蛋白质的相对密度为一点五,糖的相对密度为一点四到一点六,核酸的相对密度为二,无机盐的相对密度为二点五,脂质的相对密度小于一,整个菌体的相对密度略大于水的相对密度。
绝大多数细菌的直径大小在0.5~5μm之间。可根据形状分为三类,即:球菌、杆菌和螺旋菌(包括弧形菌)。 还有一种利用细菌的生活方式来分类,即可分为两大类:腐生生活与寄生生活。(一)细胞壁 细胞壁厚度因细菌不同而异,一般为15-30nm。
身体里的细菌是很多的,有研究表明,人类肠道细菌密度为全球之最,数量超1000万亿。而空气中的细菌数,以前的实验推算大约在10^7每平方米,还只是能培养出来的。所以总体说,身体内的细菌密度大于空气中的。
细菌单位是指每毫升或每克样品中所包含的细菌数量。常用的细菌单位有CFU/mL或CFU/g,表示菌落形成单位数目/mL或/g。这个单位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某个样品中细菌的密度,从而评估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单位并不能告诉我们细菌的种类或其是否具有致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