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不因自转而瓦解的最小密度

1、ρ=3π除以GT,自转瓦解临界状态,自转周期最大,此时密度最小。

2、转的速度越大,地球表面的物体所需要的向心力越大,当万有引力不足以提供向心力时,物体就会做离心运动,从而瓦解。

3、在哪需要的向心力最大?换个角度分析问题1,需要向心力最大的地方,物体越容易被地球“甩出去”。如果地球自转速度越来越大,组成地球的物质就有可能被甩出去,于是地球开始瓦解了。临界条件就是物体刚要脱离地球表面的瞬间,此时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此时的密度即为最小密度。

冷胀热缩原理

1、冷胀热缩:水在由0℃温度升高时,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现象。人们通过实验得到了ρ-t曲线,即水的密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在温度由0℃上升到4℃的过程中,水的密度逐渐加大;温度由4℃继续上升的过程中,水的密度逐渐减小;水在4℃时的密度最大。水在0℃至4℃的范围内,呈现出“冷胀热缩”的现象。

2、冷胀热缩原理,特别是在水这一物质中的表现,可以归纳如下:水的特殊性:水的密度变化规律不同于一般物质,尤其在0℃至4℃之间表现出反常膨胀现象。在这一温度区间内,随着温度升高,水的密度反而增大,体积减小。缔合作用与热运动:水的缔合作用指水分子之间通过氢键相互连接形成缔合水分子。

3、摄氏度以下时热缩冷胀:缔合作用增强:当温度降低时,水分子的热运动减慢,缔合作用加强,形成更多的缔合水分子。分子间距变化:缔合水分子的分子平均间距比单个水分子大,因此随着缔合作用的增强,分子间距增大,导致密度减小,体积相对增大,即热缩冷胀。

4、在大多数物质中,当温度升高时,物质会膨胀,体积增大,因此称为热胀。相反,当温度降低时,物质会收缩,体积减小,因此称为冷缩。然而,水在0摄氏度以下的温度范围内出现了一个特殊的行为。当水的温度从0摄氏度降至冰点以下时,其体积反而会增大,而不是像其他物质那样收缩。这被称为冷胀。

5、这种结构使得缔合水分子的分子排列较为松散,间距较大。水的结构在单个分子缔合为缔合水分子后发生改变,分子排列变得有序,分子间距离增大。固态水在凝固为冰、雪或霜时,呈现出缔合水分子的形态。此时,水分子排列较为“松散”,导致雪、冰的密度较小。

物理题求大神

分析:定滑轮的转动惯量是 J=m * R^2 / 2 将物体与定滑轮作为一个整体,由题意可知,整体的机械能守恒。

由P=ρgh知,液体对容器底部产生的压强和液体的密度及液体的深度有关。为此,我们可用和容器底面形状相同的同一深度的圆柱来求液体的压强。此时,P=G/S 。将圆台的体积换算为等高的圆柱体积,即,(1/3)π(R^2+Rr+r^2)H=V=SH,则圆柱的底面积S=(1/3)π(R^2+Rr+r^2)。

首先水的机械能肯定不守恒,因为木块下降的过程,水在上升,重力势能必定升高,机械能增加。增加多少是关键。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