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褐土区有机质和氮磷匮乏,应通过轮作、绿肥种植,增加有机肥源,同时改善土壤肥力。实施因土配方施肥,根据不同作物和土壤养分状况,采用氮磷钾三要素配合施肥,以提高增产效果。特别注意钾肥的补充,以平衡作物对营养的需求。
2、黄褐土改良利用的方向和措施是:(一)因地制宜兴修水利,调整作物布局:黄褐土地区是粮棉油集中产区,发展夏粮生产具有水、气、土资源的优势,因此应稳定夏粮面积,适当调整主杂粮比例。
3、淋溶褐土的区域分布模式:在褐土土类中淋溶褐土分布区一般是降水量偏高之处(如650mm),所以,土壤中矿物风化的脱钙作用比较快;另一是母质因素,即是在相同气候条件下,非碳酸母质和弱碳酸盐母质,如花岗岩、片麻岩风化物及Q3老黄土等,往往易于发育为淋溶褐土甚至棕壤。因而在与棕壤过渡区形成一种相嵌分布模式。
4、黄褐土的形态特征会因土地利用强度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岗顶和坡地的耕种土壤中,由于水土流失和粗放管理,土壤熟化度下降,有机质含量从15-20克每千克降至10克每千克,颜色变淡,土体更紧实。
黄褐土的理化性质在全剖面中表现出相对稳定。土壤质地主要为壤质粘土至粘土,其颗粒组成包含小于0.002毫米的粘粒,占比在25%-45%之间,而粉砂粒(0.02-0.002毫米)的比例为30%-40%。在B层,粘粒的含量显著增加,一般超过30%,高者甚至可达40%以上。
主要化学性质。黄褐土全剖面无游离碳酸钙,含少量氧化钙。土壤盐基交换量17-27me/100g。粘粒交换量40me/100g,其中以交换性钙和镁为主,占盐基总量的80%以上,含微量甚至不含交换性氯和铝。土壤呈中性,PH5-5,盐基饱和度≥80%,自上而下增高,这些特性明显区别于同一地带的黄棕壤。
黄褐土的形态特征会因土地利用强度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岗顶和坡地的耕种土壤中,由于水土流失和粗放管理,土壤熟化度下降,有机质含量从15-20克每千克降至10克每千克,颜色变淡,土体更紧实。
由于原来土壤性质的差异及成土母质类型的不同,除耕作层、犁底层外,可见多种类型水稻土的发生层段形成。
别名中国榧,为红豆杉目、红豆杉科、榧树属常绿乔木,中国原产树种,是世界上稀有的经济树种,主要生长在中国南方较为湿润的地区,生于海拔1400米以下,温暖多雨,黄壤、红壤、黄褐土地区,目前主要分布于中国安徽黟县、浙江诸暨、富阳等地。 香榧高可达25m,是榧树中的一种,通常通过嫁接而来。
轻度缺铁时,叶脉附近保持绿色,而离叶脉较远处的部位开始泛黄。严重时,幼叶和老叶都变为黄白公,有的老叶还可以出现黄褐色的坏死斑点,并常被一些弱寄生菌所侵害,造成早期落叶。凡是患缺铁病的桂花,一般都不能开花。 (2)防治方法:该病的防治主要是使用药剂来改善土壤的性质。
1、从北到南,我国土壤性质的变化与气候带和地带性植被的分布一致。 气候带对土壤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和湿度,东部沿海地区表现为明显的温度递变。 热带砖红壤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区,对应于北纬22°以南的区域。
2、我国土壤的水平分布与气候带及地带性植被相一致,气候带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湿度,在东部沿海地区,从南向北随着温度变化。
3、发育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具有红壤和砖红壤某些性质的过渡性土壤。
1、它与棕壤的区别:棕壤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下的淋溶土壤,与黄棕 壤相比,它表层腐殖质积累较强,而粘化层较薄,铁的风化移动性较差,一般其 游离铁含量20g/kg,铁的游离度40%,SiO2/Al2O3而粘粒的较高,约为 92~43。
2、红壤与黄棕壤的土类区分主要体现在它们的性质和特征上。黄棕壤,作为北亚热带地带性淋溶土,其粘化程度相对于红壤更为显著,但富铝化作用较弱,呈现弱度的富铝化过程。其粘粒的SiO2/AI2O3比例为5~3,粘土矿物组成包括高岭石、伊利石,还有少量的蒙脱石。
3、黄土的化学成分以SiO2占优势,其次为Al2O3 、CaO,再次为Fe2OMgO、K2O 、Na2O、FeO、ΤiO2和MnO等。黄土的物理性质表现为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极易渗水,且有许多可溶性物质,很容易被流水侵蚀形成沟谷,也易造成沉陷和崩塌。黄土颗粒之间结合不紧,孔隙度一般在4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