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H3COCH2CH2CH2CH2COOH,即2-羰基庚酸。
2、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其中高锰酸钾作为氧化剂,环己醇作为还原剂。反应过程中,环己醇被氧化为己二酸,高锰酸钾被还原为二氧化锰。
3、酸性高锰酸钾氧化性很强,会直接断开双键氧化为羰基。
4、环己醇用铬酸氧化得到环己酮,用高锰酸钾氧化则得己二酸。
不能。消去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中的一个官能团(是一个取代基)被去除,形成一个双键或三键。苯酚本身没有官能团可以被去除,不会发生典型的消去反应。苯酚可以发生其他类型的反应,如酸碱反应、取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结构简式为OH,化学名称是环己醇,苯与环己醇均能发生取代、加成和氧化反应,因此属于取代、加成和氧化反应。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中的不饱和键两端的两个原子与其他原子or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苯酚能发生氧化反应。苯酚的氧化反应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燃烧,苯酚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另一种是官能团被氧化,苯酚含有羟基所以比较活泼,久置的苯酚显粉红色,就是被空气氧化成对苯醌。
环己醇可以被高锰酸钾氧化成环己酮,进一步氧化可以开环,生成羧酸。因为具有颜色的7价Mn离子变成4价Mn离子(MnO2)。
用过量酸性高锰酸钾氧化,先生成环己酮。而后环己酮被氧化,羰基与α-C间的键断裂,产生己二酸(用硝酸氧化也一样)。
这个。,个人认为应该是高锰酸钾氧化性要比铬酸以及重铬酸钾的氧化性强,这一点可以从他们酸性条件下电极电势看出,前者是+53V,后者是+33V。好像没有什么别的解释了。
酸性铬酸的情况下连接羟基的碳键与相邻的碳键直接会被打开(化学键断裂),形成直链然后给氧化,就像乙烯在酸性高锰酸钾情况下形成已二酸那样(羟基本来氧化就变成了羧基)。
重铬酸钠是强氧化剂且有毒,使用起来不安全且残余物会污染环境;若采用酸性高锰酸钾做氧化剂,则会将环己酮氧化成己二酸,得不到环己酮;实验最好采用次氯酸钠做氧化剂,既安全有不会污染环境。
1、环己醇与浓硫酸混合,加热到170度,脱水得到环己烯;环己烯用KMnO4/H+氧化的己二酸。
2、环己醇与高锰酸钾反应在含有饱和碳酸钠的条件下生成己二酸的方程式如下所示。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其中高锰酸钾作为氧化剂,环己醇作为还原剂。反应过程中,环己醇被氧化为己二酸,高锰酸钾被还原为二氧化锰。
3、氧化反应。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己二酸的主要工艺是借助于V(V)、Cu(Ⅱ)催化剂作用,将硝酸氧化环己醇和环己酮的混合物发生氧化反应,从而制成己二酸制品。
环己醇氧化开环得到己二酸,酯化后催化加氢,酸水解即得环己乙醛。环己醇与浓硫酸混合,加热到170度,脱水得到环己烯;环己烯用KMnO4/H+氧化的己二酸。 脱水(消除反应)形成环己烯,然后发生臭氧氧化生成1,6-二己醛。
用过量酸性高锰酸钾氧化,先生成环己酮。而后环己酮被氧化,羰基与α-C间的键断裂,产生己二酸(用硝酸氧化也一样)。
一般的醇在铜或银催化加热下,与氧气反应生成醛或酮。伯醇(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有2个H)氧化生成醛;仲醇(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有1个H)氧化生成酮;叔醇(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没有H)不能催化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