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解液配制:按水:硝酸钠=100:5(重量比)混合,温度控制在25-40℃以提升反应效率。 通电参数设定:电流密度保持在0.5-2A/dm,退银时间根据镀层厚度调整(如10μm镀层约需15-30分钟)。 中和处理废液:电解结束后,加入碳酸钠或熟石灰调节废液pH至中性,避免直接排放污染环境。
2、铅酸蓄电池电解液一般由纯硫酸和蒸馏水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对于常见的启动用铅酸蓄电池,在25℃时,电解液密度一般为24-28g/cm ,对应的硫酸与蒸馏水的大致体积比约为1:8。例如,若要配制1升这样的电解液,大约需要取263毫升的浓硫酸,再加入737毫升的蒸馏水。
3、配制步骤分解(1)计算用量: 以配制1L电解液(比重28g/cm,25℃)为例,需浓硫酸约360ml、水640ml。实际配比需依据比重表动态调整。(2)混合操作: 在通风处,先于耐酸容器内倒入蒸馏水,随后沿玻璃棒缓慢注入浓硫酸,边倒边搅拌散热。严禁反向操作,以防酸液飞溅。

硫酸是一种最活泼的二元无机强酸,能和绝大多数金属发生反应。硫酸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是H2SO4,硫的最重要的含氧酸。纯净的硫酸为无色油状液体,36℃时结晶,通常使用的是它的各种不同浓度的水溶液,用塔式法和接触法制取。
结论与图解 因此,尽管硫酸能够完全电离,显示出二元酸的特性,但实际过程中,由于后续电离的困难和吸热性,它更倾向于表现为一元强酸。这背后的复杂机理可以通过详细的化学反应图解来深入理解,但总体上,硫酸被归类为一元强酸,是基于其在教学中的实用性和简化处理。
综上所述,硫酸之所以既属于二元酸,又具有强酸的特性,但在本科教育中被定义为一元强酸,其根本原因在于其电离过程的特性。通过这一过程的深入分析,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硫酸的酸性本质及其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这一现象不仅为酸碱理论提供了生动的例证,也促进了对酸性物质电离机制的深入理解。
综上所述,硫酸虽然是二元酸且为强酸,但由于其电离过程的特殊性,即第二步电离困难且不完全,因此在大学化学中常将其视为一元强酸处理。这种处理方式有助于简化化学问题的计算和模型,同时也不会对实际化学现象的解释产生显著影响。
从上面看出,浓硫酸并没有强酸性这个特性,所以应该是属于硫酸是强酸所具备的通性。或者这么看,硫酸其实一级电离几乎完全,二级电离则不完全,电离常数为2×10-2,具有中强酸的特征。
这个就是一个高中和大学有分歧的。在高中阶段,硫酸属强酸,两步均为完全电离。而要是你学习奥赛的话,老师会说硫酸第一步是完全、第二步为部分电离,不过程度很大。
1、高锰酸钾滴定所需的介质是硫酸。硫酸的含义:硫酸由硫、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硫酸是一种最活泼的二元无机强酸,能和绝大多数金属发生反应。高浓度的硫酸有强烈吸水性,可用作脱水剂,碳化木材、纸张、棉麻织物及生物皮肉等含碳水化合物的物质。
2、高锰酸钾滴定需在酸性介质中进行,因为在强酸性溶液中,高锰酸钾是强氧化剂。溶液酸度应该控制在1-2mol/L为宜,酸度太高,高锰酸钾容易分解;酸度太低,反应速度慢,且会产生二氧化锰沉淀。调节溶液酸度常用硫酸,硝酸具有氧化性,不宜使用,盐酸具有还原性,会被高锰酸钾氧化,也不适合使用。
3、酸度控制: 滴定应在一定酸度的H2SO4介质中进行,一般滴定开始时,溶液[H+]应为0.5~1mol/L左右,滴定终了时应为0.2~0.5mol/L左右。酸度过低,MnO4-会部分被还原成MnO2;酸度过高会促进H2C2O4分解。
4、可以。在碱性条件下氧化有机物的反应速率较快,故滴定有机物常在碱性介质中进行。高锰酸钾作为氧化剂可以用来直接滴定,高锰酸钾是一种较强的氧化剂。
5、高锰酸钾法的优点是KMnO4氧化能力强,本身呈深紫色,用它滴定无色或浅色溶液时,一般不需另加指示剂,应用广泛。高锰酸钾法的主要缺点是试剂常含有少量杂质,使溶液不够稳定;又由于KMnO4的氧化能力强,可以和很多还原性物质发生作用,所以干扰比较严重。KMnO4是一种强氧化剂。
“比重”是指“某两种物质各在某种温度下 的密度的比值。(2).现有硫酸的密度值如下:20摄氏度时,395克/立方厘米,相当于499克硫酸/100克硫酸溶液.(3).一般而言,只要温度差别不大,要求不高,“比 重”和“密度”有时互相“通用”,不加以“区 别”。
波美度= 143-(143/比重); 比重=143/(143-波美度)对于比水轻的:比重=143/(143+波美度)吸光度求浓度的计算公式通常情况下,吸光度用A表示。A=abc,其中a为吸光系数,单位L/(g·cm),b为光在样本中经过的距离(通常为比色皿的厚度),单位cm , c为溶液浓度,单位g/L。
该数值的计算方法如下:气体容积法是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计算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材料排开的气体体积,从而得到真实密度,即介质比重。浸液法是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测定粉体的真体积,再由粉体的质量计算其密度,即介质比重。介质比重,也称相对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