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洞的密度极高,平均密度大约为每立方厘米2亿吨。对于质量为1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其密度与原子核相当,即中子星的密度(核心部位可达百亿吨),因此,质量为太阳10至20倍的恒星,在经历超新星爆发后,可能会变成中子星。银河系中心的黑洞质量约为400万个太阳质量,但其直径达到约4000万公里。
2、黑洞的密度极高,平均密度大约为每立方厘米2亿吨。重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意味着物体的重量会随着所处的重力环境的不同而变化。要确定一个物体的重量,我们需要首先确立一个观测它的参照系。至今,我们还没有直接观测到黑洞的方法,而是通过观察它对周围物体运动的影响来推断黑洞的存在。
3、举的例子:观测到银河系中心的巨大黑洞,其质量为40亿个太阳,其直径为2400万公里,计算出其平均密度为:099×10^3kg/cm^3。是水的密度的1000倍多一点,也没有大到异乎寻常的程度。
4、对于质量为太阳3倍的理论最小恒星级黑洞,其平均密度可达2×10^18千克/立方米。定义和形成 黑洞是由质量非常庞大的恒星坍缩而成的天体,它的重力场极为强大,连光都无法逃脱。黑洞的形成通常由恒星内部核聚变反应燃烧尽时,其自身的引力无法抵抗内部衰变所引起的坍缩而形成。
黑洞的密度极高,平均密度大约为每立方厘米2亿吨。对于质量为1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其密度与原子核相当,即中子星的密度(核心部位可达百亿吨),因此,质量为太阳10至20倍的恒星,在经历超新星爆发后,可能会变成中子星。银河系中心的黑洞质量约为400万个太阳质量,但其直径达到约4000万公里。
黑洞的密度极高,平均密度大约为每立方厘米2亿吨。重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意味着物体的重量会随着所处的重力环境的不同而变化。要确定一个物体的重量,我们需要首先确立一个观测它的参照系。至今,我们还没有直接观测到黑洞的方法,而是通过观察它对周围物体运动的影响来推断黑洞的存在。
举的例子:观测到银河系中心的巨大黑洞,其质量为40亿个太阳,其直径为2400万公里,计算出其平均密度为:099×10^3kg/cm^3。是水的密度的1000倍多一点,也没有大到异乎寻常的程度。
总的来说从理论上来讲 由于黑洞有辐射,所以可以推测黑洞也是有寿命的和太阳质量一样的黑洞需要用大约10年来蒸发0.0000001%的质量。也就是说 比太阳大5倍质量的黑洞需要大约35亿年才有可能蒸发。
对于质量为太阳3倍的理论最小恒星级黑洞,其平均密度可达2×10^18千克/立方米。定义和形成 黑洞是由质量非常庞大的恒星坍缩而成的天体,它的重力场极为强大,连光都无法逃脱。黑洞的形成通常由恒星内部核聚变反应燃烧尽时,其自身的引力无法抵抗内部衰变所引起的坍缩而形成。
答案:密度越大越容易形成黑洞。解释:一颗恒星的终止状态通常是发生超新星爆炸后变成一颗中子星或者黑洞。黑洞是由极度密集的物质聚集而成,其密度至少达到了10的14次方克/立方厘米。因此,密度越大的物质聚集,越容易形成黑洞。相反,密度越小的物质不容易形成黑洞。另外,黑洞的形成还与物质的质量有关。
宇宙中的密度极限 宇宙中的某些天体,如中子星和白矮星,具有极高的密度。例如,白矮星的密度大约为每立方厘米1吨,而中子星的密度则在每立方厘米8000万至20亿吨之间。尽管这些密度巨大,但它们仍然存在一个明确的密度上限。 黑洞密度的难题 黑洞的密度问题令科学家们颇感困惑。
宇宙中最大的黑洞Ton618,质量是太阳的660亿倍,直径3840亿公里,距离我们104亿光年的类星体,在1970年第一次被人类发现。TON 618是一个非常遥远和非常明亮的类星体,这是一个巨大的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的巨型吸积盘。
关于黑洞里面有什么物理学界有两种假说:一是史瓦西提出的白洞理论,认为白洞是黑洞的对立面,连接黑洞和白洞的就是虫洞;二是霍夫特的全息宇宙模型,认为黑洞吸收的一切都被重新编码在黑洞的视界上,所以黑洞里面的一切都是这个二维平面的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