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基环戊烷是一种具有特定化学性质的化合物,它的基本信息如下:在中国国家标准中,它的编号是32011。国际通用名称为甲基环戊烷,英文名称为methylcyclopentane,也被称为Cyclopentane, methyl-; HSDB 876; Methyl cyclopentane; Methylpentamethylene; NSC 24836; 以及在UN2298分类下的易燃液体。
在常温下,其蒸汽压约为133千帕,具体条件为19℃。它的闪点相对较低,只有-18℃,这意味着在接近这个温度时,它可能会产生瞬间燃烧的危险。熔点方面,甲基环戊烷的冰点为-145℃,在常温下是固态。沸点是衡量液体转变为气体的温度,甲基环戊烷的沸点为782℃。
甲基环戊烷分子是一个平面六角形,其中每个碳原子都与两个相邻的碳原子和一个氢原子相连。由于分子的对称性,每个碳原子周围的三个氢原子都处于相同的化学环境中,它们的化学性质和化学反应都是相同的,所以甲基环戊烷分子中有8个等效氢,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是相同的,可以互相替代。
没有。甲基环戊烷可以看成它是对称的,连有甲基的那个碳原子就不是手术性碳,所以没有旋光异构体,没有旋光性。甲基环戊烷,是无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不溶于水,溶于醇、乙醚、苯、丙酮等多数有机溶剂。
甲基环戊烷不含手性碳原子。因为甲基的位置有一个镜面对称轴。含有镜面对称轴的分子不是手性的。

1、苯环上的电子云发生电子效应。溴化反应活性顺序是叔碳(连三个碳的碳)大于仲碳,原理是苯环上的电子云密度越高越易发生反应甲基超共轭有给电子效应。溴代反应选择性高,主要取代甲基环戊烷中的叔氢。
2、在光、热、催化剂条件下,环戊烷能与气态溴进行溴取代反应,但反应速率较缓慢;因为溴自身性质不活泼,与环戊烷反应其反应活性比氯小,但溴更具有选择性,溴总是尽量取代烷烃分子中的叔氢原子或仲氢原子,因此溴代反应在有机合成中更有用。
3、主要产物是1-甲基-1-溴环戊烷,反应机理是自由基机理。溴代反应选择性高,主要取代甲基环戊烷中的叔氢。
4、一种。等效氢原则适应于一元取代产物数目的判断。同一个碳上的氢等效,同一碳上甲基上的氢等效。处于对称位置的氢等效。环戊烷的五个碳原子每一个碳上连两个氢,根据找到对称轴可知十个氢是等效的,算一种氢。所以环戊烷的一溴代物为一种。
5、主要产物是1-甲基-1-溴环戊烷。连有烷基多的碳上的氢易被取代。
从成分上看,面膜里加了不少低沸点、易挥发的成分(全氟己烷、全氟全氢化菲、全氟萘烷、全氟甲基环戊烷、全氟二甲基环己烷)。另外面膜里还加了表面活性剂(椰油酰两性基乙酸钠、月桂酰谷氨酸钠),这都是洗面奶里常见的成分。
这主要是由于泡泡面膜成分里含全氟己烷、全氟萘烷、全氟二甲基环己烷和全氟甲基环戊烷,这几个成分能够溶解更多的气体,而其溶解的气体如果遇到了清洁成分就能够产生泡泡。泡泡面膜里同时也含有椰油酰两性基乙酸钠、月桂酰谷氨酸钠这两重清洁成分,因此相互反应之下就形成了泡泡。
甲烷燃烧 CH4+2O2→CO2+2H2O(条件为点燃) 甲烷隔绝空气高温分解 甲烷分解很复杂,以下是最终分解。CH4→C+2H2(条件为高温高压,催化剂) 甲烷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 CH4+Cl2→CH3Cl+HCl CH3Cl+Cl2→CH2Cl2+HCl CH2Cl2+Cl2→CHCl3+HCl CHCl3+Cl2→CCl4+HCl (条件都为光照。
HWE烯烃化在合成应用中表现出色。在T. R. Hoye的实验室中,使用HWE大环头尾二聚体制备了(-)-圆柱环戊烷A的[公式]对称大环核心。M. J. Miller及其同事完成了一种重要抗生素3-(羟甲基)碳青霉烷的短时间不对称全合成,β-内酰胺环通过Mitsunobu环化形成,而六元不饱和环则通过HWE环化形成。
1、如:1,2-二甲苯) 苯的烯、炔、醇、醛、酮、羧酸、磺酸、胺基代物等,以取代基的原形作为母体,先称“苯”(表示苯基),再称取代基的原形,编号时以取代基为主链,苯环为支链,与取代基相连的碳为1号碳。(如:苯乙烯) 芳烃的羟基代物称为酚,对于苯来说是苯酚。苯环上直接连有两个羟基时叫苯二酚。
2、先加溴水,3-甲基环己烯,异丙基环丙烷褪色,再另取一份加酸性高锰酸钾,褪色的是3-甲基环己烯。甲苯,甲基环戊烷,加酸性高锰酸钾,褪色的是甲苯。苯酚,2-丁醇,1-丁醇,2-甲基-2丙醇,溴苯 加入溴水,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苯酚。
3、.由1-甲基环己烷合成:反-2-甲基环己醇。9.以环戊烷为原料合成:反-1,2-环戊二醇。
4、合成了2-甲基-环己烷-乙酸- 化合物(2)的合成,是他设计的甾体全合成中CD环的模型试验。事实上巴赫曼(Bachmann)等在此后5年合成第一个天然甾体产物雌马甾酮(equilenin)的途径就部分地采用了庄长恭的方法。
5、由激素引发形成 合成与灭活容易(可通过一步反应完成) 浓度低(在10-7mol/L以下),变化大,寿命短 生成与灭活都受激素控制,能及时有效地调控其浓度水平 能调节细胞的代谢。 (二)第二信使的生成 激素-受体-第二信使调节系统的膜内装置包括三部分:受体、G蛋白和催化第二信使形成的酶。